關於醫家<余霖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余霖(清代醫家)
生平與醫術成就
余霖,字師愚,常州(今屬江蘇)人,清代著名溫病學家。早年攻讀儒學,後因親歷其父罹患溫疫,為俗醫誤作傷寒治療而逝,遂棄儒從醫,專研疫病救治。其醫學生涯以善用石膏著稱,尤擅治療溫熱疫症,融匯《黃帝內經》「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」之旨,結合臨床實踐,突破當時以傷寒法治溫疫之窠臼。
學術貢獻與臨床實踐
- 清瘟敗毒飲之創制
余霖所創清瘟敗毒飲為其代表方劑,屬「氣血雙清」之劑,融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三方精義於一體。方中以石膏為君,直清胃經熾熱;黃連、犀角等瀉心肝之火,涼血解毒;更佐以梔子、黃芩等透熱外達。此方結構嚴謹,針對溫疫氣血兩燔之證(症見高熱、斑疹、神昏等),體現「熱毒—氣血—津液」的整體辨治思維。 - 《疫疹一得》之理論體系
其著作《疫疹一得》系統論述疫疹(溫熱性疫病伴隨皮膚發斑)的病因病機與治法。強調「疫乃天地癘氣」,認為溫熱疫毒多從口鼻而入,伏於膜原,發則充斥十二經,主張「非石膏不足以取效」。書中詳列疫疹形色與預後判斷(如「紅活松浮為吉,紫黑緊束為凶」),並提出「斑疹當清,勿妄提透」的治療禁忌,深化了溫病學派對發斑性疾病的認識。
學術影響
余霖之說補足了吳又可《瘟疫論》未盡之處,與葉天士「衛氣營血」理論相互輝映,成為清代溫病學派重要支脈。其重用石膏的經驗,後世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化裁之「白虎加蒼朮湯」亦受其啟發。近代中醫治療流行性出血熱、重型流感等熱毒熾盛病證時,清瘟敗毒飲仍是核心方劑之一,彰顯其臨床價值的歷久彌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