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余熱不得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余熱不得臥
病證名,指熱病後期,餘邪未清所致之不寐證候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.卷二》。本證因邪熱雖減而未盡,擾動心神,故雖表證已解、身熱退淨,然夜間仍見煩躁不眠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汗出異常:睡中盜汗頻作。
  • 津虧熱擾:口苦咽乾,舌質偏紅少津。
  • 小便不利:尿色深黃,或伴排尿澀滯感。
  • 心神不寧:夜臥躁擾難安,難以入寐,甚則徹夜不眠。

病因病機

外感熱病(如傷寒、溫病)後期,邪氣雖衰,然殘餘熱邪伏於三焦,或客留於太陽、少陽、陽明等經,陰分受灼,津液耗傷,致使虛熱內生,上擾心神而不得安臥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太陽經餘熱

    • 主證:微惡風、頭項強痛殘留,兼見小便不利。
    • 治法:通陽利水,導熱下行。
    • 方藥:五苓散(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白朮、桂枝)加減,或合木通羌活湯(木通、羌活、茯苓、澤瀉等)。
  2. 少陽經餘熱

    • 主證:口苦咽乾,胸脅悶煩,目眩。
    • 治法:和解少陽,清透鬱熱。
    • 方藥:梔子柴胡湯(梔子、柴胡、黃芩、甘草等),或黃連溫膽湯化裁。
  3. 陽明經餘熱

    • 主證:煩渴欲飲,汗多,脈洪大而虛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生津,益氣和胃。
    • 方藥:竹葉石膏湯(竹葉、石膏、半夏、麥冬、人參等)加減,若陰虛甚者,可合天王補心丹。

相關文獻

《症因脈治》強調「熱退而臥不安者,餘熱未淨也」,需據六經辨證遣方。此證與「陰虛火旺不寐」有別,後者多無外感病史,以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為特徵,治宜滋陰降火(如黃連阿膠湯)。「余熱不得臥」屬外感變證,臨床須詳辨經絡,清其殘熱,方能安神定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