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余無言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余無言(1901-1963),原名擇明,字愚庵,別號不平,江蘇阜寧人,近代著名中醫學家與中西醫匯通派代表人物。出身醫學世家,其父余奉仙為晚清阜寧三大名醫之一,精研《內經》《傷寒》,尤擅溫病治療。余氏自幼習儒攻醫,十八歲即獨立應診,深得家傳心法。
1920年赴上海師從俞鳳賓系統學習西醫解剖、生理及內科學,為其後中西醫結合思想奠定基礎。後與張贊臣共創「聯合診所」,合辦《世界醫報》,1932年創辦上海中醫專科學校(後改名為中國醫學院),培養兼通中西之醫才。在民國時期「廢止中醫案」風波中,聯合醫界同仁抗爭,親赴南京請願,為中醫存續作出重要貢獻。
學術上提出「中醫科學化、西醫中國化」核心主張:
- 經方創新詮釋:所著《傷寒論新義》《金匱要略新義》首創「以症分類」編排法,將西醫病理學與仲景學說互參,如用「水代謝障礙」釋「五苓散證」,以「血液循環理論」解「瘀血證」。
- 外感病革新:在《濕溫傷寒病篇》中創立「三焦辨菌說」,將傷寒桿菌、副傷寒桿菌感染過程與三焦傳變對應;《斑疹傷寒病篇》提出「毒瘀交結」病機論,融合西醫立克次體病理與中醫衛氣營血理論。
- 外科匯通:著《實用混合外科學各論》,將中醫消托補三法與西醫清創術結合,如用陽和湯配合抗生素治療骨結核,黃連解毒湯合用磺胺類藥物治痢疾。
臨證特色鮮明:
- 診法上創「四診互參法」,結合西醫體格檢查,重視舌診與腹部觸診配合
- 用藥主張「經方為體,時方為用」,如以小柴胡湯合達原飲治少陽夾濕證
- 首創「中藥製劑改良」,將麻杏石甘湯改為噴霧劑治療支氣管哮喘
1955年任職中醫研究院期間,主持「中醫診斷標準化」研究項目,制定三十八種常見病症的中西醫雙重診斷規範。晚年所著《翼經經驗錄》收錄典型醫案217則,每案均附西醫檢查數據與中醫辨治對照,為近代最早的中西醫結合醫案專著。其學術思想對1950年代後中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