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敦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敦癰
敦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之一類,其名源於《黃帝內經》中「敦敏」一詞的引申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言黃帝「長而敦敏」,王冰註解:「敦,信也;敏,達也。」此處「敦」有厚實、沉穩之意,後世醫家借其義以描述癰疽之形質特徵。
病因病機
敦癰多因氣血壅滯、熱毒蘊結所致。其發病與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、飲食不節等因素相關。熱毒熾盛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久而化火成癰。其特點為局部腫硬堅實,根盤深厚,色澤暗紅,疼痛劇烈,病程較長,屬陽證中之頑固者。
臨床表現
- 形質特徵:癰腫堅硬如石,基底寬大,邊界不清,觸之疼痛,皮膚緊繃光亮,色呈暗紅或紫暗。
- 全身症狀:可伴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便秘、尿赤等熱毒熾盛之象。
- 病程發展:初期腫硬未潰,若熱毒不得宣泄,則易內陷成膿,潰後膿液稠厚,難以收口。
治療原則
敦癰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為主,兼顧托毒排膿。
- 內治:
- 初起:宜清熱解毒,方用仙方活命飲加減,或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。
- 成膿期:宜托毒透膿,方用透膿散或托裡消毒散。
- 潰後:若氣血虧虛,可選八珍湯加減以生肌斂瘡。
- 外治:
- 未潰:可敷金黃散或玉露散以清熱消腫。
- 已潰: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以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愈合。
與相關癰疽鑒別
- 癰:泛指陽證腫瘍,範圍較廣,敦癰特指其形質敦厚者。
- 疽:多屬陰證,病程緩慢,皮色不變,與敦癰之陽證熱毒有別。
- 疔:發病急驟,形小根深,易走黃,不同於敦癰之根盤寬大。
敦癰之治,重在辨明氣血盛衰與熱毒輕重,早期干預可防其內陷變證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,多結合臨床實證,體現中醫外科辨證之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