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敦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敦癰,病名。出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三。即脫疽之色赤、腫痛如湯潑火燎者。詳見該條。

敦癰,即脫疽。脫疽,是指足部壞死,皮肉脫落的一種疾病。敦癰是脫疽的一種特殊類型,其特點是患處皮膚發紅、腫脹、疼痛,如同被開水燙傷或火燎一般。敦癰的發病原因,主要是由於患者體內的氣血不足,導致血液運行不暢,從而使局部組織缺血壞死。此外,外傷、感染等因素,也可能導致敦癰的發生。

敦癰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• 黃連解毒湯: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。本方具有清熱解毒、瀉火通便的作用,可用於治療敦癰初起,症見患處皮膚發紅、腫脹、疼痛明顯者。
  • 犀角地黃湯:犀角、生地黃、玄參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甘草。本方具有涼血止血、活血化瘀的作用,可用於治療敦癰伴有出血者。
  • 五味消毒散: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白礬、冰片。本方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作用,可用於治療敦癰伴有腫脹、疼痛明顯者。

敦癰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此外,糖尿病患者、免疫力低下者,更應注意防範敦癰的發生。

敦癰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截肢甚至死亡。因此,一旦發現患有敦癰,應立即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