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余顯廷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余顯廷,字廉齋,號橘泉子,清代江西婺源縣人,為中醫史上具學術影響力之醫學家。其生平雖鮮見於正史記載,然憑藉所著《脈理存真》一書,於中醫診法學領域奠定重要地位。

余氏出身醫學世家,祖余燕峰原有《脈理》傳世,顯廷承家學之餘,更融匯個人臨證心得與歷代脈學精要,以「疏注」形式對祖傳醫典進行系統性闡發。此種學術傳承方式,體現中醫「家學師承」與「典籍注疏」並重的傳統治學特質。

《脈理存真》一書,實為余氏對脈診理論的創造性詮釋。書中既保留《內經》《難經》奠定的「三部九候」「獨取寸口」等傳統脈法架構,更結合明清醫家對脈象形態學的精微觀察。尤其重視「胃、神、根」三要素在脈象判讀中的核心地位,強調脈道需兼顧「形、勢、韻」的整體辨識,與當時盛行的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互有發明。

在診斷學層面,余顯廷提出「脈證合參」須明辨標本,主張從「氣血水火之變」解讀脈象動態變化,反映清代醫家對臟腑病機與脈理對應關係的深化認識。其論述常援引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體系,顯示傷寒學說對清代臨床醫學的深刻影響。

該書現存刊本可見其學術體系完整,對浮、沉、遲、數等二十八脈均有專論,並輔以「相類脈辨異」「主病歌訣」等實用內容,體現臨證脈學由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智慧。值得注意的是,書中對「革脈」「牢脈」等特殊脈象的詮釋,頗見個人驗證心得,足證其臨床功力。

余氏醫學思想深具明清時期「尊經崇古」與「實證求驗」雙重特徵,其脈學著作不僅集家傳醫術之大成,更投射出清代江南醫家對傳統診法的繼承與突破,在中醫脈診發展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學術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