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敦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敦敏

病名:敦敏,又稱(疒童)敦疽足指發,首見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一。此症專指除大趾外,發於其餘四趾之脫疽病證,屬中醫外科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」或「糖尿病足壞疽」部分症狀相類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敦敏多因寒濕凝滯氣血瘀阻所致。足趾為陰經所循行之處,若陽氣不足,寒邪乘虛侵襲,經脈凝澀,氣血運行不暢,久而化熱,腐肉成疽;或因情志鬱結飲食不節,導致肝脾失調,濕熱下注,蘊結於趾端,發為潰爛。此外,腎虛精虧亦為內因之一,腎主骨,其華在髮,腎氣衰則骨枯髓減,足趾失養,易成疽疾。

臨床表現
初期可見足趾末端麻木冷痛,膚色蒼白或紫暗,遇寒加重;漸而腫脹潰爛,膿水清稀,久不癒合,甚則趾節脫落。若兼熱毒熾盛,則患處紅腫灼痛,膿液稠黃,伴發熱口渴等症。

證型辨治

  1. 寒凝血瘀型

    • 治則:溫經散寒,活血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陽和湯(《外科全生集》)加減,輔以當歸、紅花等活血之品。
  2. 濕熱下注型

    • 治則:清熱利濕,解毒和營。
    • 方藥:以四妙勇安湯(《驗方新編》)為主,佐以黃柏、蒼朮等化濕藥。
  3. 氣血兩虛型

    • 治則:益氣養血,托毒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常用托裏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配合黃芪、黨參補益氣血。

古籍記載
《劉涓子鬼遺方》提及此症屬「脫疽」範疇,後世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其與「脫疽」之關聯,強調「敦敏」特指足趾病變,需與其他肢端疽症鑑別。

外治法
可配合針灸取穴(如足三里、三陰交)以通調氣血,或外用生肌玉紅膏(《外科正宗》)敷貼潰瘍處,促進瘡面癒合。

敦敏一症,重在辨明寒熱虛實,早期干預可緩解病情發展,後期則需標本兼治,以保全肢體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