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郁咳

郁咳為中醫病名,指因腎水虧虛,邪火灼肺而引發之咳嗽,亦稱「火咳」。此證多屬內傷咳嗽範疇,其病機核心在於腎陰不足,無法上濟肺金,導致虛火內熾,上炎犯肺,肺失清肅而成咳。如《醫學入門·卷五》所載:「郁咳即火咳,久者乾咳無痰。乃腎水焦枯,邪火獨炎於肺。」

病因病機

  1. 腎陰虧虛:先天不足、久病耗損,或房勞過度,皆可導致腎水枯涸。腎為水火之臟,主藏精而生髓,腎陰虧損則虛火內生,上灼肺津,肺絡失潤,發為乾咳。
  2. 情志鬱結:長期憂思氣結,肝失條達,氣鬱化火,木火刑金,亦可灼傷肺陰,表現為咳嗽連連,痰少而黏。
  3. 肺燥津傷:若外感燥邪或內熱久蘊,耗傷肺陰,致使肺葉枯焦,宣降失常,則見咳嗽無痰、咽喉乾癢,甚則皮膚皸裂、大便乾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要特徵為久咳不癒,乾咳少痰,或痰黏難咯,咳聲短促。
  • 可伴見口乾咽燥、午後顴紅、五心煩熱、盜汗等陰虛火旺之象。
  • 嚴重者因肺燥及腎,可見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等腎精虧虛證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肺瀉火,止咳潤燥

    • 主方:瀉白散(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、粳米)加苦桔梗,以瀉肺中伏火,兼宣肺利咽。
    • 若痰中帶血,可加生地黃、阿膠滋陰止血。
  2. 久病斂肺,固護氣陰

    • 方選訶黎丸(訶子、杏仁、桔梗等),針對咳嗽日久、肺氣耗散者,收斂肺氣兼化痰止咳。
  3. 補腎填精,滋陰降火

    • 腎虛火旺者,合用腎氣丸(或知柏地黃丸),滋腎陰而瀉相火,使水火既濟,肺得清寧。
  4. 疏肝解鬱,調和氣機

    • 情志抑鬱所致者,配合霞天膏(以牛肉熬製),健脾和中,疏解肝鬱,以杜絕木火刑金之弊。
  5. 潤燥活血,通絡止咳

    • 若肺燥絡傷,兼見皮膚乾癢、便秘,宜用生津飲(當歸、生地、桃仁、麻仁等),養血活血、潤腸通便,使津液得復,肺絡得潤。

兼證辨治

  • 燥熱偏盛:合沙參麥冬湯,增液潤肺。
  • 肝火犯肺:酌加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。
  • 陰虛潮熱:加銀柴胡、青蒿以清虛熱。

郁咳與「郁嗽」病因相近,然郁嗽更強調情志鬱結致病,而郁咳則偏重腎陰虧虛與火邪上炎。臨床須辨明虛實主次,標本兼治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