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郁冒

證名

  1. 昏冒神志不清之病證
    郁冒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神識昏蒙證候,其病機多與氣機逆亂、寒熱錯雜相關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郁冒不知人者,寒熱之氣亂於上也。」指出寒熱邪氣擾亂上焦清陽,導致神識昏昧。

    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脈證並治》進一步描述其臨床表現:「下利,脈沈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汗出而解。」此屬陰寒內盛、虛陽浮越之「戴陽證」,因下焦陽虛,陰寒逼迫虛陽上浮,故見面赤、郁冒,隨正氣來復,汗出而解。

    明代《醫學入門》卷四析其病機:「郁乃氣不舒,冒乃神不清。」並比喻其狀如「物蒙罩其首」,形容患者神識恍惚,甚則不省人事,較一般眩暈更為深重。此類郁冒多因正氣虛弱,寒邪乘虛內侵,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所致,屬虛寒挾痰濁上蒙清竅之候。

  2. 血厥之別稱
    宋代《普濟本事方》卷七提出:「郁冒,亦名血厥。」血厥泛指因血氣逆亂、營血耗損所致之昏厥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血之與氣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」。此類郁冒可因失血過多、肝血不足,或瘀血阻滯,導致清竅失養而發病。相關機轉可參見「厥證」「郁厥」「血厥」等條目。

病機與證型延伸

  • 痰濕郁冒:若痰濕內阻,壅遏氣機,清陽不升,亦可致頭目昏蒙、胸悶嘔惡,屬痰濕蒙蔽清竅之實證。
  • 肝郁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郁結化火,上擾神明,可見煩躁郁冒、口苦眩暈,兼見脈弦數等熱象。
  • 氣血兩虛:久病體弱,氣血虧虛,腦府失養,發為郁冒伴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,屬虛證範疇。

郁冒一證,總以「氣機逆亂、清竅受蒙」為核心,臨床須辨其寒熱虛實,結合脈證細審病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