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郁氣
郁氣為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概念,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內涵:
一、氣機郁滯之意
即「氣郁」之同義詞,指人體氣機運行受阻,滯而不行之病理狀態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百病生於氣」之論,尤以情志失調引發肝失疏泄最為常見。臨床特徵為胸脅脹滿、噯氣頻作、脘悶不舒等,婦女可見月經不調、乳房脹痛。此類郁滯日久可化火(「氣郁化火」),或導致血行不暢而成瘀(「氣滯血瘀」),亦可影響水液代謝而生痰濕(「氣郁痰阻」)。
二、致郁之邪氣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指出五運六氣失常時,自然界存在特定致郁之氣,如木運不及則「燥乃大行」而肝氣受抑,火運不及則「寒乃大行」而心陽受遏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闡釋:「歲氣有郁,則當折去其致郁之氣」,強調需辨歲運之郁,通過藥食五味調其偏勝(如用苦溫燥濕解土郁,辛涼解表散金郁),以助人體氣化恢復常態。
病理演變規律
- 三郁相關性:《丹溪心法》提出「氣血沖和,萬病不生,一有怫郁,諸病生焉」,說明氣郁常與血郁、火郁、濕郁、痰郁、食郁相互轉化,合稱「六郁」。
- 臟腑連及:肝主疏泄,為調暢氣機之樞,故郁氣首傷肝木;繼而乘土(脾胃)、刑金(肺)、耗水(腎),形成臟腑連鎖反應。
- 經絡影響:足厥陰肝經布脅肋、繞陰器,足少陽膽經循側頭,故郁氣作祟時,其症狀多顯現於這些經脈循行部位。
歷代醫家對郁氣的治療發展出豐富治法,如張仲景創四逆散疏肝解郁,朱丹溪用越鞠丸通治六郁,葉天士提出「郁則宜泄」的治療大法,皆體現中醫對氣機調暢的重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