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氣崩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郁氣崩漏
郁氣崩漏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屬崩漏證型之一,首載於《竹林女科證治》。本病多因患者平素情志抑鬱,或驟逢忿怒驚恐等情緒過極之事,導致肝氣失於條達,鬱久化火,肝熱熾盛。肝主藏血,又司衝任二脈之調節,肝氣鬱結則衝任失和,血海不寧;肝火內熾則迫血妄行,血不循經,發為崩漏。臨床可見經血非時而下,量多勢急,或淋瀝不斷、時出時止,血色深紅或紫暗,質稠夾塊,並伴胸脅脹痛、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等肝鬱化火之象。
若肝鬱乘脾,脾氣受戕,運化失職,統攝無權,則見氣短乏力、脘悶納呆,或崩漏反覆發作、血色轉淡。此時病機轉為肝脾同病,氣血兩傷。治法當以養血疏肝為本,佐以健脾調衝,使肝氣舒而血自藏,脾氣旺而血得統。
代表方劑:
仿《竹林女科》開郁四物湯加減,組成為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基礎上,酌加香附疏肝解鬱,白朮、人參、黃芪補脾益氣,蒲黃、地榆涼血止血,升麻昇舉清陽。若肝火偏盛,可輔以丹皮、梔子清瀉肝熱;若兼血瘀,佐三七、茜草化瘀止血。
病機與現代醫學聯繫:
中醫「郁氣崩漏」之表現,與現代醫學「功能性子宫出血」中因精神壓力引發之內分泌失調有相近之處。肝鬱化火所致衝任不固,對應下丘腦-垂体-卵巢軸功能紊亂,影響子宫内膜週期性修復,故治療強調調暢情志與調和氣血並重。
本證候辨析需注意與氣虛崩漏、血熱崩漏等鑑別,關鍵在於抓住肝鬱化火、衝任損傷之病機核心,論治方能切中肯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