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熱衄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郁熱衄血
定義
郁熱衄血為中醫證名,指因體內郁熱蘊結,熱迫血行,導致鼻衄(鼻出血)或齒衄(牙齦出血)等出血症狀。此證多由情志失調、外感邪熱,或陰虛內熱等因素,致使熱鬱於內,灼傷脈絡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郁熱:長期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熱,肝火上炎,灼傷陽絡。
- 外感熱邪:外感風熱或暑熱之邪,鬱於陽明經,不得發散,上攻鼻竅。
- 陰虛內熱:腎陰虧虛,虛火內生,或心腎陰虛,熱鬱血分,迫血妄行。
臨床表現
- 肝膽郁熱:鼻衄或齒衄,伴脅痛口苦、煩躁易怒、失眠多夢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陽明郁熱:鼻乾目痛,身熱口渴,衄血色鮮紅,無汗者脈洪大,有汗者熱勢更甚。
- 心腎陰虛:衄血反覆發作,伴心悸盜汗、腰膝痠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療原則
-
疏肝解郁,清熱凉血
- 方藥:丹梔逍遙散合犀角地黃湯加減。
- 適用於肝鬱化火證,疏肝同時清瀉血分熱毒。
-
清泄陽明,解郁透熱
- 無汗者:乾葛解肌湯(葛根、黃芩、芍藥等),解肌發汗,透達郁熱。
- 有汗者: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)加升麻、葛根,清熱凉血兼透邪。
-
滋陰降火,凉血止血
- 方藥:河間生地黃散(生地黃、黃芩、側柏葉等)加知母、黃柏,適用於陰虛火旺證。
相關現代疾病
郁熱衄血常見於高血壓、肝陽上亢型頭痛、肝硬化門脈高壓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,及感染性疾病(如傷寒、流行性出血熱)過程中出現的出血傾向。其病機與微循環障礙、血管脆性增加等病理變化相關,中醫治療可結合辨證調節整體氣血失衡。
古籍參考
- 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衄血多因陽熱怫鬱,不通而發」,主張清熱解郁為要。
- 《景岳全書》指出「陰虛衄者,其證多煩熱口渴」,強調補陰抑陽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