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熱失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鬱熱失血

鬱熱失血是中醫學中的一個名詞,指的是表面寒氣滯節,體內熱氣壅滯於經絡之中,熱邪迫使血液外溢的症狀。

根據《金匱翼.諸血統論》的記載,鬱熱失血指表面寒氣滯留,體內熱氣滯節,熱氣迫使血液外溢於絡脈之外。在治療時不需使用止血藥物,而是通過疏散表面寒氣,使熱氣狀況緩解,血液也會自然停止流出。

當肺氣虛弱、外來熱氣無法排除時,患者可能會出現咳嗽、喉嚨乾燥、吐血或嗽血等症狀。治療時應注重養血潤燥,並輔以辛藥和涼肺藥物,例如大阿膠丸、大薊飲子和龍腦雞蘇等方劑。

鬱熱失血的症狀表現在以下幾方面:

  1. 外貌蒼白,脣甲發青,四肢冰冷,脈搏細弱無力。
  2. 出現咳嗽、喉嚨乾燥、胸悶、心煩、口渴、小便量少呈紅色。
  3. 出現吐血或咳血,血液呈鮮紅色,流量大且不凝結。
  4. 舌頭呈淡紅色,舌苔薄白,脈搏細弱無力。

治療鬱熱失血的方法如下:

  1. 疏通表層寒氣。可以使用麻黃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大棗等藥物。
  2. 清熱涼血。可以使用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丹皮、赤芍等藥物。
  3. 養陰潤燥。可以使用生地、麥冬、天冬、沙參、玉竹等藥物。

預防鬱熱失血的方法包括: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2. 飲食清淡,避免攝取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3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適度鍛鍊,增強身體素質。

鬱熱失血的危害:

若不及時治療鬱熱失血,可能會導致貧血、休克,甚至危及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