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熱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郁熱頭痛

證名:屬中醫頭痛證型之一,因內熱鬱閉、外感風寒所致,表現為本熱標寒之證。此證首見於《明醫雜著·續醫論》,描述患者「久頭痛病,略感風寒便發,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」,其機理為內有鬱熱,腠理疏鬆,風寒外襲後寒束熱鬱,導致氣血壅滯而發頭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內熱鬱結:情志不暢、飲食辛辣或體質陽盛,致使肝膽鬱熱或脾胃積熱,熱邪上擾清竅。
  2. 外寒誘發:鬱熱內伏者,毛竅開泄,易受風寒侵襲。寒邪外束,閉遏衛陽,內熱不得宣散,鬱而化火,上攻頭面經絡。
  3. 氣血失和:熱鬱血分,兼寒邪凝滯,脈絡不通,故發頭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頭痛反覆發作,遇風寒加重,痛勢劇烈或脹悶。
  • 兼症:心煩、頭暈目眩、面赤口苦、舌紅苔黃或薄白、脈弦數或浮緊。
  • 特徵:雖畏寒喜暖(標寒),實則內熱熾盛(本熱),故患者常裹頭避風卻仍感頭部灼熱不適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清泄鬱熱為主,兼散表寒」為法,忌純用辛溫發散,以防助熱化火。

常用方劑

  1. 清空膏(《蘭室秘藏》)
    • 組成:黃芩、黃連、柴胡、川芎、羌活、防風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清肝膽火、疏風止痛,適用於風熱上攻或寒包火之頭痛。
  2. 菊花散(《銀海精微》)
    • 組成:菊花、防風、白芷、細辛、石膏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散風清熱、通竅止痛,尤擅治前額頭痛。
  3. 安神丸(《醫學發明》)
    • 適應證:郁熱擾神兼頭痛,伴失眠心悸者,可加梔子、淡豆豉清心除煩。
  4. 川芎散(《普濟本事方》)
    • 配伍:川芎、薄荷、菊花、石膏等,長於涼血活血、祛風清熱。

加減用藥

  • 熱重者:加梔子、龍膽草瀉火。
  • 寒邪明顯:酌加荊芥、蘇葉辛溫透表。
  • 血瘀絡阻:佐以丹參、赤芍通絡止痛。

配伍機理

  • 辛涼與辛溫並用:如石膏配防風,既清內熱又散外寒。
  • 升降相因:柴胡升散疏肝,黃芩降泄膽火,調暢氣機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風熱頭痛:純為熱證,無畏寒表證,痛劇伴發熱口渴。
  • 風寒頭痛:痛連項背,遇寒加重,苔白脈緊,無內熱之象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火鬱發之」之理,需標本兼顧,調和寒熱,方能使氣血暢達而痛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