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郁嗽

郁嗽,又稱「火嗽」,屬中醫咳嗽證型之一,主要因陰虛水虧,邪火內生,上犯於肺所致。其病機與情志鬱結、肝火犯肺或肺陰不足相關,屬內傷咳嗽範疇。

證候特徵

  • 脈象與舌象:脈多細數或弦數,舌質偏紅,苔少或薄黃。
  • 症狀表現
    • 咳嗽聲急,痰少質黏,甚則乾咳無痰。
    • 面赤咽乾,胸脅悶脹,或伴肺脹喘促。
    • 夜臥不安,易受情緒波動影響而加重。
  • 病機分析:陰虛則生內熱,津液受灼,肺失濡潤;肝鬱化火,上逆侮肺,肺氣不利,發為咳嗽。

治療原則

清肺瀉火、滋陰降火為主,佐以疏肝解鬱。

  1. 常用方劑

    • 清化丸(《醫學統旨》方):主黃芩、杏仁、貝母等,清肺化痰,適用於痰黏難咯者。
    • 清金降火湯(《證治準繩》方):含石膏、知母、桑白皮等,瀉肺火、養肺陰,治火嗽喘急。
    • 丹梔逍遙散加減:若肝鬱化火明顯,可配合疏肝清熱之品,如牡丹皮、梔子。
  2. 藥物加減

    • 陰虛甚者,加沙參、麥冬、生地滋養肺陰。
    • 痰中帶血,酌加白茅根、藕節涼血止血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郁咳:與情志關係更密切,常見喉中如梗,咳引脅痛,治宜開鬱宣肺。
  • 肺燥咳嗽:多見於秋季,乾咳無痰伴鼻咽乾燥,治以潤燥為主。

此證多屬慢性,需調理臟腑失衡,尤重肺、肝、腎三臟。歷代醫家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強調「火鬱發之」,臨床須辨明虛實,不可一味清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