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郁痰,又稱結痰、頑痰、老痰,為中醫痰證之一,因情志不遂、氣機鬱滯,導致肺脾功能失調,津液凝聚而成痰。其特徵為痰質黏稠,滯留難化,病程纏綿,與七情內傷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情志致病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郁痰形成首責肝失疏泄。情志鬱結,肝氣不暢,橫逆犯肺則肺失宣降,津液不布;乘脾則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二者皆可生痰。痰氣互結,久鬱化熱,或灼傷陰津,形成「火鬱痰凝」或「燥痰膠結」之變證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「郁痰即火痰郁於心肺間,久則凝滯胸膈」,強調鬱久化火傷陰之病機演變。

臨床表現
症状多端,隨郁滯部位而異:

  • 上焦郁痰:咽中如物梗阻(梅核氣),胸膈痞滿,咳嗽喘促,痰白黏如絮或乾結如枯骨,伴口乾咽燥。
  • 中焦郁痰:胃脘嘈雜,嘔惡噎膈,食少腹脹,《證治匯補》稱此為「痰留胃脘」之候。
  • 情志相關:煩悶懊憹,驚惕不寐,甚則猝然昏厥,此屬《醫學入門》所言「心虛停痰」之證。
  • 竅絡閉阻:九竅不利,頭目昏蒙,肢體麻木,乃痰氣阻滯經絡所致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氣鬱痰阻

    • 證候:胸脅脹滿,痰多色白質黏,情志波動時加重,舌苔薄膩,脈弦滑。
    • 治則:疏肝理氣化痰
    • 方藥:半夏厚朴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,痰結甚者用《症因脈治》香芎二陳湯(川芎、香附、二陳湯)。
  2. 痰熱鬱肺

    • 證候:咯痰黃稠,胸悶氣粗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則:清熱化痰解鬱
    • 方藥:梔連二陳湯(黃連、梔子、二陳湯)或清火豁痰丸(大黃、黃芩、沉香、青礞石)。
  3. 燥痰膠結

    • 證候:痰少黏著如絲,咯吐艱難,咽喉乾痛,形瘦毛焦,舌紅少津,脈細澀。
    • 治則:潤燥化痰散結
    • 方藥:節齋化痰丸(天冬、黃芩、瓜蔞仁、海浮石)合消瘰丸(玄参、貝母、牡蠣),佐昆布、膽南星軟堅。
  4. 痰瘀互結

    • 證候:痰核瘰癧,面色晦暗,舌紫暗有瘀斑,脈沉澀。
    • 治則:化痰逐瘀
    • 方藥:霞天膏(牛肉熬膏)配伍桃仁、紅花,或《醫學入門》抑痰丸(南星、半夏、青黛)。

特色療法

  • 引經藥運用:肺鬱痰加桔梗、杏仁宣肺;脾鬱痰用蒼朮、白朮健脾;肝鬱痰配青皮、香附疏肝。
  • 潤燥並行:對燥痰需「潤而不滯」,常以瓜蔞仁潤燥化痰,枳實破氣開鬱,如《萬病回春》瓜蔞枳實湯。
  • 標本兼顧:久病必參扶正,脾胃虛者佐茯苓、白朮;陰傷加麥冬、生地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強調:「治痰不治瘀,非其治也」,提示久鬱需兼顧活血。

郁痰證治關鍵在辨明痰與氣、火、燥之兼夾,正如《證治準繩》所言:「治痰先治氣,氣順則痰消」,然須根據痰性之寒熱燥濕,靈活運用溫化、清消、潤燥諸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