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敦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敦疽

定義與概述
敦疽,又稱「足趾疽」或「脫疽」,屬中醫外科「疽證」範疇,多發於足趾末端,以局部黯黑、潰爛、疼痛為主要特徵。其名「敦」取義於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所言「端正敦厚」之象,然此處反喻病勢沉痼,氣血壅滯,猶如土積成疽,質地堅實而難消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失和
    如《靈樞》所述「血氣和調」為健康之本,敦疽多因正氣虛弱,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瘀阻,久而化熱成毒,腐蝕肌肉。
  2. 寒濕凝滯
    足居人體之末,陽氣易衰,寒濕外邪乘虛內侵,凝滯脈絡,致氣血不能濡養肢端,發為疽瘡。
  3. 情志與飲食
    長期憂思氣結或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濕濁內生,蘊結化熱,下注足趾,釀生毒邪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:患趾色蒼白或紫黯,麻木冷痛,遇寒加劇,觸之不及溫。
  • 成膿期:局部腫脹堅硬,皮色轉為黯紅或青黑,疼痛劇烈,如錐刺刀割,甚則徹夜難眠。
  • 潰後:瘡面膿水淋漓,腐肉難脫,久不收口,若毒邪深竄,可傷及筋骨,致趾節脫落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寒濕阻絡型:患趾冷痛,膚色蒼白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。
  2. 血瘀熱毒型:局部紫黑潰爛,灼熱疼痛,舌黯紅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3. 氣血兩虛型:潰後膿稀,新肉不生,面色萎黃,舌淡,脈細弱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內治
    • 寒濕型:溫陽散寒、化瘀通絡,選用陽和湯加減(熟地、肉桂、麻黃等)。
    • 熱毒型:清熱解毒、活血止痛,以四妙勇安湯為主(金銀花、玄參、當歸等)。
    • 氣虛型:補益氣血、托毒生肌,方用托裡消毒散(人參、黃耆、當歸等)。
  • 外治
    初起可敷沖和膏散結消腫;成膿宜切開引流;潰後以生肌玉紅膏祛腐生新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記載:「敦疽生於足趾,……其狀黑爛,由腎虛濕毒下注。」強調此病與腎氣虧虛及濕毒下蘊相關,治法需標本兼顧。

敦疽之辨治,首重察其氣血盛衰與邪毒淺深,兼顧局部與整體,方能緩其勢而愈其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