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郁證
定義與源流
郁證,指人體氣機郁滯不得發越所引發的病證總稱,簡稱「郁」。此概念最早見於《赤水玄珠·郁證門》,而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提出「五郁」之說,即木郁、火郁、土郁、金郁、水郁,與五運六氣相關。後世醫家如朱丹溪進一步發展,將郁證細分為「六郁」(氣、血、濕、熱、痰、食郁);《張氏醫通》則強調情志因素,指出「郁證多緣於志慮不伸,而氣先受病」,並區分「內郁」(七情所致)與「外郁」(六氣所傷)。
病因分類
-
內郁(七情郁證)
- 因情志失調致病,如怒郁、思郁、憂鬱、悲郁、驚郁、恐郁等。
- 病機關鍵在於肝失疏泄,氣機受阻,進而影響氣血津液運行。
-
外郁(六氣郁證)
- 因外感六淫邪氣鬱閉所致,如風郁、寒郁、濕郁、熱郁等。
- 邪氣客於經絡臟腑,阻滯氣化,與內傷互結則病情複雜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實證
-
肝氣郁結
- 證候:精神抑鬱、胸悶脅痛、腹脹噯氣、納差、脈弦細。
- 治法:疏肝理氣。
- 方藥:四逆散(柴胡、枳實、白芍、甘草)加減。
-
氣郁化火
- 證候:頭痛眩暈、胸脅脹悶、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。
- 治法:清肝瀉火。
- 方藥:加味逍遙散(當歸、白芍、柴胡、茯苓等)合丹皮、梔子。
-
痰氣郁結(梅核氣)
- 證候:咽喉異物感、咯吐不出、吞咽不下(《金匱要略》稱「婦人咽中如有炙臠」)。
- 治法:化痰行氣解郁。
- 方藥:半夏厚朴湯(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生薑、蘇葉)。
-
-
虛證
-
久郁傷神(臟躁)
- 證候:精神恍惚、悲憂欲哭、疲憊乏力。
- 治法:養心安神。
- 方藥:甘麥大棗湯(甘草、小麥、大棗)。
-
陰虛火旺
- 證候:眩暈心悸、失眠多夢、煩躁易怒、舌紅少苔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養血柔肝。
- 方藥:滋水清肝飲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丹皮等)加減。
-
兼夾證與演變
郁證日久,可能由氣及血,形成「血郁」;或氣滯津停,化生痰濕,演為「痰郁」;若郁熱耗陰,則轉為虛火證候。此外,肝郁乘脾,可見腹瀉或便秘;肝火犯肺,可致咳逆脅痛。
古籍拓展
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強調「郁則氣滯,久必化熱」,提示郁證須分新久虛實;《醫宗金鑒》則重視調暢氣機為治郁根本,謂「善治郁者,必先調氣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