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郁中穴

定位與文獻考證
郁中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經穴匯解》,其位置記載略有分歧。據《雲林神谷》所述,此穴位於「耳前兩邊」,主用於灸法治療「吼症」(似指咽喉或氣逆病症);而《壽世保元》誤記為「胸中」,後世多從耳前之說。《經外奇穴圖譜》進一步明確其定位:一穴在耳輪棘前緣,另一穴與耳垂下緣相平,左右對稱共四穴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聯繫
    郁中穴位處耳前,鄰近少陽三焦經與少陽膽經循行區域。耳為宗脈之所聚,與五臟六腑相通,故刺激此穴可調理少陽樞機,疏解氣機壅滯。
  2. 主治與機理

    • 氣鬱證候:少陽主樞,郁中穴位置近顳頜部,灸之可疏泄少陽鬱火,緩解因情志不遂或氣滯所致的頭面脹痛、耳鳴、頜關節不適。
    • 喉部疾患:古籍提及「吼吼神法」,推測與咽喉氣道不暢相關。少陽經別絡咽喉,此穴或能降逆利咽,適用於喉痹、聲嘶等症狀。
    • 局部調節:耳周穴位多具雙向調節作用,郁中穴或可協調耳部氣血,改善局部經絡失衡。

歷代應用特色
此穴在明清醫籍中多列為「奇穴」,用法以艾灸為主,具溫通之力。因定位鄰近標準經穴「耳門」「聽會」,臨床可與之配伍,增強少陽經氣疏瀉之效。然具體操作需參照古籍所述,釐清「耳前兩邊」之確切位置。

學術討論
郁中穴的記載體現了古代醫家對體表反應點的經驗總結,其與少陽經的關聯性,反映了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原則。後世對其效用雖少見系統論述,然結合少陽經病候及耳穴理論,可視為調暢氣機之輔助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