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事沈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事沈滯

月事沈滯,又稱經閉沈滯,乃中醫婦科常見病症之一,指女子月經數月不行之證候。此病名首見於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所著《儒門事親》卷五,其云:「夫婦人月事沈滯,數月不行,肌肉不減。《內經》曰:此名為瘕為沈也。沈者,月事沈滯不行也。」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,月事沈滯之病因多端,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類:

  1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日久成瘀,阻滯衝任,經血不得下行
  2. 寒凝血滯:經期感寒飲冷,寒邪客於胞宮,血為寒凝,經脈拘急,血行不暢
  3. 痰濕阻滯:脾虛失運,水濕停聚,化生痰濁,痰濕下注,阻滯衝任,經隧不通
  4. 氣血虛弱:脾胃虛損,化源不足,或久病耗傷,氣血兩虛,血海空虛,無血可下

臨床表現

此證主要特徵為經閉數月不行,然患者形體肌肉並無明顯消瘦。《儒門事親》特別強調「肌肉不減」此一特徵,以此與虛勞經閉相區別。患者常伴有下腹脹痛或刺痛,痛處固定拒按,或見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象多沉澀或弦緊。

治療原則

《儒門事親》提出「急宜服桃仁承氣湯加當歸,大作劑料服,不過三服立愈」之治法,體現了「血實宜決之」的治療原則。桃仁承氣湯原出《傷寒論》,功能破血逐瘀,加當歸更增活血調經之效。

常用方劑

  1. 桃仁承氣湯加當歸:桃仁、大黃、桂枝、甘草、芒硝、當歸,適用於瘀熱互結之證
  2. 四物湯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,用於經通後補血調經
  3. 宣明方檳榔丸:檳榔、木香、牽牛、陳皮,功專行氣導滯,消積化瘀

證型辨治

臨床常見以下證型:

  1. 氣滯血瘀型:經閉不行,小腹脹痛拒按,胸脅乳房脹痛,舌紫暗有瘀點,脈弦澀。治宜理氣活血,化瘀通經,方用膈下逐瘀湯加減
  2. 寒凝血瘀型:經閉數月,小腹冷痛,得熱則減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治宜溫經散寒,活血通經,方用少腹逐瘀湯或溫經湯
  3. 痰濕阻滯型:經閉日久,形體肥胖,胸脘滿悶,帶下量多黏膩,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,脈滑。治宜化痰除濕,活血通經,方用蒼附導痰丸合桂枝茯苓丸

古籍論述

《內經》將此類病症歸為「瘕為沈」,瘕者,假也,指腹內積塊時聚時散;沈者,沉滯不行之意。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並治》亦論及「婦人經水不利下」之證治,可與月事沈滯互參。

歷代醫家對此證多有發揮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「血氣之行,不可不順」,提出氣血調和為治療關鍵;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則詳述經閉虛實辨證之法,指出「血滯者可通,血枯者不可通也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