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郁火」詳解
一、基本概念
「郁火」為中醫病證名,指氣機鬱滯、陽氣不得宣發,久而化熱生火之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可分兩類:
- 氣鬱化火:因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日久化熱。
- 陽氣鬱遏:外邪、痰濕、瘀血等阻滯氣機,使陽氣壅滯成火。
二、證候分類與臨床表現
-
陽氣郁結化火
- 病機:六淫外侵或內生實邪(如食積、痰濕)阻遏氣機,陽熱鬱聚化火。
- 症狀:
- 頭脹痛、目赤脹痛
- 口舌生瘡、咽喉腫痛
- 身熱煩躁、口渴喜冷飲
- 大便乾結、小便短赤
- 舌質紅絳、苔黃燥,脈洪數或滑數
-
情志內傷致郁火
- 病機:七情過激(尤以怒、思為甚),肝失疏泄,氣鬱化火,可波及心、膽、胃等臟腑。
- 症狀:
- 頭部兩側抽痛或脅肋灼痛
- 心煩失眠、多夢易驚
- 口苦咽乾、目眩耳鳴
- 女性可見月經先期、經血色深
- 舌尖邊紅、苔薄黃,脈弦數或細數
三、相關臟腑辨證
- 肝鬱化火
- 特徵:煩躁易怒、脅痛明顯,常見於鬱證、脅痛病。
- 膽火熾盛
- 特徵:口苦嘔苦、夜寐不安,多與肝火同見。
- 心肝火旺
- 特徵:失眠多夢、舌尖潰瘍,多因情志久鬱。
四、經典理論溯源
- 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五志過極皆能化火」,為情志致郁火之理論基礎。
- 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言「氣有餘便是火」,闡明氣機鬱滯與火邪的轉化關係。
- 明代《景嶽全書》區分「郁火」有虛實之別,實者宜疏泄,虛者當滋養。
五、治法與方藥舉隅
- 疏肝瀉火
- 代表方:丹梔逍遙散(肝鬱脾虛夾火)、龍膽瀉肝湯(肝膽實火)。
- 透解鬱熱
- 代表方:升降散(楊栗山方)治熱鬱三焦。
- 清心導赤
- 代表方:導赤散合黃連阿膠湯(心火下移小腸)。
六、鑑別診斷
- 與實火區別:郁火多伴氣滯症狀(如脹悶),實火則以純熱象為主(如高熱、大汗)。
- 與陰虛火旺區別:後者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郁火則苔黃脈弦。
附:古籍選錄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郁火之發,必先有滯而不通之處。」
- 《臨證指南醫案》:「鬱痺既久,火必內燔,須以輕清之品流動氣機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