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火惡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郁火惡寒
定義
郁火惡寒為中醫證候名,指因火邪鬱遏於內,阻滯清道,導致陽氣不能外達體表而出現的惡寒症狀。此證屬內熱外寒之象,本質為熱極生寒之假象,即「火極似水」或「熱極反兼水化」,患者雖自覺寒冷,實為內有鬱火所致,非真寒證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情志不遂、氣機鬱滯,久而化火;或飲食不節,脾胃積熱,火鬱於中焦;亦可能因外邪入裡化熱,熱邪不得宣散,鬱閉於內。火鬱清道(指氣機運行之通路)後,陽氣受遏,無法溫煦肌表,故表現為惡寒、肢冷。然其內在實為火熱熾盛,屬「陽鬱於內,格陰於外」之病機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自覺惡寒,甚則戰慄如喪神守,手足厥冷。
- 兼症:口苦、咽乾、小便短赤、胸悶煩熱、舌紅苔黃、脈數或沉伏有力。
- 特點:雖外在寒象明顯,但患者多伴心煩躁擾,且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,或惡寒而不喜厚衣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升陽散火」為原則,透達鬱熱,使陽氣得以宣通。常用方劑如下:
- 升陽散火湯(《脾胃論》):
- 組成:柴胡、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人參、白芍、炙甘草、生甘草。
- 功效:升發脾胃清陽,透解鬱火。適用於火鬱中焦、陽氣不伸者。
- 火郁湯(《蘭室秘藏》):
- 組成:升麻、葛根、柴胡、白芍、防風、甘草。
- 功效:疏泄鬱火,透達陽氣。主治火鬱於肺衛或三焦者。
鑒別診斷
- 陽虛惡寒:屬真寒證,患者形寒肢冷,倦怠乏力,脈沉遲無力,治宜溫補陽氣。
- 外感風寒:因外邪侵襲,惡寒伴發熱、頭痛、鼻塞,脈浮緊,治宜辛溫解表。
郁火惡寒與二者不同,其關鍵在於內有熱象(如口苦、尿赤),且脈雖沉卻數而有力。
中醫理論闡釋
此證體現中醫「真熱假寒」之辨證思維。《內經》云「陽氣衰於外,則為寒」,然郁火惡寒實為陽氣鬱閉,非虛衰所致。李東垣於《脾胃論》強調「火與元氣不兩立」,若脾胃氣機壅滯,升降失常,則易化火鬱遏,此時需升發陰火,復其脾胃升降之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