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火積滯嘔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郁火積滯嘔吐
郁火積滯嘔吐為中醫證名,指因情志不暢、火郁內生,兼夾積滯,導致氣機升降失常,胃氣上逆而發之嘔吐證候。此證屬實熱嘔吐範疇,多由肝鬱化火、脾胃積滯,或外邪入裡化熱,鬱結中焦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鬱結:長期憂思惱怒,肝氣鬱滯,久而化火,肝火橫逆犯胃,胃失和降。
- 飲食積滯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運化不及,食積化熱,鬱阻中焦,氣機不利。
- 外邪內傳:外感熱邪或寒邪入裡化熱,鬱遏氣機,火熱上沖,引動胃氣上逆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嘔吐酸苦,或有未消化食物,嘔後不舒。
- 兼症:五心煩熱(手心、足心及胸中熱感)、咽乾口渴、自汗不止。
- 神氣與面色:神志亢奮(神強)、言語氣粗(氣壯),面色紅赤而潤澤(面赤紅活)。
-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或薄黃;脈象沉滑數疾,反映內有鬱火兼痰濕積滯。
治法與方藥
治法:以「洩火散郁、消積和胃」為主,清解鬱火之同時,兼調氣機、化積滯。
代表方劑:
- 梔連二陳湯(梔子、黃連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:
- 梔子、黃連:清心肝鬱火,直折熱勢。
- 半夏、陳皮:和胃降逆,化痰濕以止嘔。
- 茯苓、甘草:健脾滲濕,調和中焦。
加減運用:
- 若肝鬱明顯,可加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。
- 食滯重者,酌加山楂、神麯、麥芽消食導滯。
- 熱盛傷津,見口燥唇裂,可加知母、天花粉清熱生津。
鑒別診斷
- 胃寒嘔吐:嘔吐清水,遇寒加重,脈沉遲,苔白滑。
- 痰飲嘔吐:嘔吐痰涎,胸悶脘痞,脈滑,苔白膩。
- 食滯嘔吐:嘔腐酸臭,噯氣厭食,脈滑實,苔厚膩。
此證強調「鬱火」與「積滯」並存,治療需兼顧清熱解鬱與運脾導滯,避免單用苦寒致氣機更遏,或過投消導傷脾胃之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