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結血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郁結血崩

病證名出處
本證首載於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上,屬血崩證型之一,其病機與情志郁怒密切相關,為肝經氣血失調所致之急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傷肝:孕婦或氣血虛弱者,因長期郁怒,肝氣失於條達,氣機阻滯,形成肝郁。
  2. 郁久化火:肝郁日久,木氣內鬱化火,火性炎上,灼傷肝經陰血。
  3. 血不歸經:肝主藏血,肝傷則血海不固,加以火熱迫血妄行,衝任失約,遂致崩下不止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經血非時暴下,量多勢急,色深紅或紫黯,質稠夾塊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(肝鬱化火之象)。
    • 胸脅脹痛,心煩易怒(肝氣橫逆)。
    • 嘔吐吞酸,胃脘不舒(肝火犯胃)。

治法與方藥
傅青主主張「開郁平肝」為要,兼以涼血止血,擬平肝開郁止血湯為治:

  • 組成:白芍(醋炒)一兩、柴胡一錢、白術(土炒)五錢、丹皮三錢、生地(酒炒)五錢、當歸(酒洗)五錢、黑芥穗二錢、三七根(研末沖服)三錢、甘草一錢。
  • 方義
    • 柴胡、白芍:疏肝解郁,柔肝緩急,斂陰和血。
    • 白術、甘草:健脾和中,固護氣血生化之源。
    • 生地、丹皮:清熱涼血,滋陰降火。
    • 當歸、黑芥穗:養血調經,兼能止血(荊芥炒炭後增收澀之效)。
    • 三七根:散瘀止血,防離經之血留瘀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1. 肝與衝任關係:衝脈隸於肝腎,肝郁則衝任失調,血海不寧,故治崩需調肝為本。
  2. 郁火與血熱區別:郁結血崩屬「郁火動血」,不同於實熱血崩之純見熾熱證候,需兼顧疏解與清泄。
  3. 藥物配伍深意:方中柴胡輕用(僅一錢),避其升散耗血之弊,反佐白芍重用以制其性,體現「疏而勿伐」之旨。

文獻溯源
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「郁開血自止」,此說承襲《黃帝內經》「木郁達之」之論,並發展朱丹溪「氣有餘便是火」學說,結合婦科臨床,自成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