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郁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郁厥

定義與病機

郁厥,又稱血厥,屬中醫厥證之一,指因情志鬱結、熱升風動,導致氣機逆亂,驟然昏冒、不省人事之證。其特徵為患者平素無明顯病狀,卻突然神識昏默、目閉口噤,惡聞人聲,經一段時間後自行蘇醒。此證多見於情志易波動者,尤以婦人為多,與肝鬱化熱、風陽上擾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鬱化熱:長期情志不遂,肝氣鬱滯,久而化火,熱邪內擾,上衝頭目。
  2. 風陽上亢:肝鬱熱極,引動肝風,風火相煽,擾亂清竅,致神昏厥逆。
  3. 血氣逆亂:肝藏血,情志刺激使肝失疏泄,血隨氣逆,上壅心胸腦竅,發為昏厥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證: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目閉口噤,聲息微弱,惡聞人聲,面色或赤或白。
  • 兼證:或伴胸悶氣逆,手足微搐,脈弦數或沉伏。
  • 發作特點:移時自醒,醒後如常人,但可能反覆發作。

治則與方藥

治則

清肝瀉熱、平肝熄風為主,佐以疏肝解鬱、調理氣血。

代表方劑

  • 羚羊角散(《類證治裁》)
    組成:羚羊角、鉤藤、天麻、菊花、石決明、梔子、黃芩、鬱金等。
    功用:清肝熄風,開竅醒神,適用於熱盛風動之郁厥。
  • 其他配伍

    • 若兼痰熱內擾,可加竹瀝、膽南星以化痰開竅。
    • 若血虛肝旺,可用四物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。

相關證候辨別

  • 血厥(實證):因大怒氣逆,血隨氣升,壅塞清竅,症見卒倒、面赤唇紫,宜通瘀降逆,用通瘀煎。
  • 氣厥(虛證):因元氣素虛,遇勞則發,見面色蒼白、汗出肢冷,宜補氣固脫,用獨參湯。
  • 痰厥:因痰阻氣機,見喉中痰鳴,苔膩脈滑,宜豁痰開竅,用導痰湯。

古籍參考

《類證治裁·厥症》明確指出:「郁厥亦血厥症……由熱升風動,郁冒而厥。」提示其病機與血氣上逆、風火內動相關,治療當注重涼肝熄風。

郁厥一證,雖與情志密切相關,然其根本在於肝膽鬱熱、氣血失調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標本,方能投藥中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