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嚥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嚥氣,為中醫氣功修鍊中之重要術語,其核心在於引導自然太和之氣下行歸元,屬傳統服氣功法之一環。《黃帝內經》遺篇〈刺法論〉具體載述其法,謂腎疾久者,可於寅時面南凝神,閉息七度,復伸頸咽氣若吞硬物,佐以舌下津液吞咽,其功可調攝先天之本。

醫理基礎
中醫理論以「氣」為生命活動之本源,三焦氣機升降有序則身健。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言「氣合而有形」,嚥氣之術實為通過形神協調,使外氣與體內真氣相融。其法注重:

  1. 時空相應:寅時(3-5時)肺經當令,天地氣機由靜轉動,面南而練可納少陽初生之氣,契合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「人與天地相參」之旨。
  2. 動作要領:引頸吞氣之形,實刺激任脈天突至膻中段,促氣沉丹田;咽硬物感乃模擬「金津玉液」上潮之象,暗合腎主唾、肺主涕之臟象理論,使津氣互化。

功法延伸
歷代道家文獻如《雲笈七籤》進一步闡釋,將嚥氣分為「服內氣」與「服外氣」:

  • 內氣:凝神閉息時,體內真氣沿督脈上升,經鵲橋(舌抵上齶)化為津液,下歸丹田,完成小周天循環。
  • 外氣:吸納清晨清陽之氣時,須意念導引,使天之清氣與脾土之氣相合,如《脾胃論》所云「吸入天之氣與穀氣並而充身」。

臟腑關聯
此法尤重腎肺二臟協調:

  • 腎為氣之根,閉息七遍暗應《難經》「七衝門」之數,使氣由魄門(肛門)上提,貫脊入腦。
  • 肺主氣司呼吸,咽氣時手太陰經氣血隨之波動,輔以搓熱勞宮穴貼腎俞,可激發命門相火。

此術非僅養生小技,實為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之體現,通過氣機調攝達到「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」之境。後世醫家如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亦收錄類似導引法,足見其於傳統醫學體系中之深遠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