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鹽滷中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鹽滷中毒為中醫學中毒病症之一,因誤服滷水(主要成分為氯化鎂)所致。《本草綱目》稱滷水「有毒,能蝕肺金」,其性峻烈,入口則傷及脾胃與三焦,其臨床辨治要點如下:

病機傳變 鹽滷鹹寒銳利,初入胃脘則敗傷胃絡,症見噯氣泛鹹、脘腹絞痛;毒邪下趨腸腑則現裡急後重、鷲溏黑便。《傷寒纘論》指出「鹹味走血,過則傷營」,若毒入血分,可致筋脈拘急,見四肢攣縮、角弓反張等危候。

證候特點

  1. 初期:舌面泛鹼霜,口渴引飲卻反惡水,此乃《靈樞》所云「鹹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」之象
  2. 毒熾期:腹痛如錐刺,汗出如油,面色青慘,脈沉伏而勁
  3. 危重期:命門火衰,出現厥逆喘促、瞳神散大等脫證

急救方藥

  1. 催吐解毒法(適用於毒物尚在胃腑):

    • 生甘草三兩佐淡豆豉一兩,取《千金要方》「甘能緩急,豉可宣鬱」之意
    • 配伍法:先煎甘草去滓,再加入豆豉煮沸,趁熱頓服,以探吐為度
  2. 和血解毒法(毒已入絡):

    • 當歸二兩合甘草三兩同煎,宗《本草徵要》「當歸引血歸經,甘草解百藥毒」之旨
    • 加減:若見血瘀徵象,可加紫荊皮一兩五錢以通絡逐瘀
  3. 養陰固脫法(陰液耗傷):

    • 歸麥榆草湯(當歸、麥冬、地榆、甘草)為治,此方暗合「酸甘化陰」之理
    • 地榆用量宜重,取其涼血解毒之效,《本經逢原》謂其「除下焦熱,善解金石毒」

民間驗方

  1. 生豆漿頻服,以大豆蛋白凝結滷毒
  2. 活鵝鴨血熱飲,取「禽血鹹平,能解鹵毒」(《調疾飲食辯》)
  3. 砂糖調新汲井水灌服,遵《隨息居飲食譜》「甘潤息風」之法

按:此症急救當以護持胃氣為要,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無論何毒犯胃,必先安中州」,故甘草為解滷毒之君藥。歷代醫案載有「以醋解鹵」之法,然醋性酸收,恐有閉門留寇之弊,臨證須慎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