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偃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偃臥

偃臥,即仰臥,為中醫養生與治療中常見之體位,最早見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:「血而實者瀉之,因其偃臥,居其頭前,以兩手四指夾按頸動脈。」此姿勢廣泛應用於針灸、推拿及導引等療法,亦與經脈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從中醫理論而言,偃臥時人體軀幹舒展,四肢自然平放,可使陽氣布散周身,尤利於任脈與足三陰經之氣機流通。任脈主一身之陰,仰臥時腹部放鬆,有助調和脾胃功能,促進水穀運化;而足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)循行於下肢內側,偃臥時下肢無壓迫,經氣運行更為暢達。

在臨床應用上,偃臥便於醫者操作特定穴位或施行手法。如《靈樞》所述,治療「血實」之證時,令患者仰臥並按壓頸動脈(人迎穴所在),可瀉其有餘之血氣。此外,針灸腹部要穴(如中脘、關元)或施行「導氣」手法時,亦多取此體位,以確保經絡感傳之效。

偃臥亦見於傳統養生法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載「偃臥導引」,通過仰臥調息以行氣活血。後世發展之臥功(如「睡仙功」),亦強調仰臥時需凝神靜氣,配合呼吸吐納,使內氣周流,達致形神兼養之效。

綜觀之,偃臥不僅是基礎體位,更為中醫調治與養生之重要環節,其理論與實踐皆體現「形正氣順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