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稜(眼弦)
定義與出處
眼稜為人體解剖部位名稱,首見於明代醫家倪維德所著《原機啓微》。其位置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「眼瞼邊緣」,即上下眼瞼與眼球相接之處,亦稱「眼弦」。
中醫生理與病理
- 經絡連結
眼稜屬目系,與多條經絡相通,尤以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陽膽經為主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血充盈則眼稜潤澤;若肝經風熱或濕熱上擾,易致眼稜紅腫、潰爛。 - 與五輪學說之關係
按五輪學說,眼稜屬「肉輪」,對應臟腑為脾。脾主肌肉,若脾虛濕盛,可引發眼稜浮腫、瞼弦赤爛(相當於現代之瞼緣炎);脾蘊濕熱則常見分泌物稠黏、瞼緣潮紅。
臨床常見病症
- 風熱犯目:眼稜刺癢灼痛,伴見分泌物增多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濕熱瞼弦:眼稜糜爛、滲液,甚則皸裂脫屑,多因脾濕鬱久化熱,或外感濕邪所致。
- 血虛風燥:眼稜乾澀粗糙,瞼緣皮膚龜裂,多見於久病或虛弱體質,屬肝血不足、津虧失潤。
古籍論述補充
《銀海精微》進一步描述眼弦為「兩瞼之赤爛」,並區分「迎風赤爛」與「眥帷赤爛」,與外感風邪、心火亢盛等病機相關,治療上主張疏風清熱、涼血解毒等法。
中醫外治法應用
傳統多用中藥燻洗(如黃柏、苦參煎湯)或青黛、珍珠粉外敷,以清熱燥濕、斂瘡生肌。針灸常取穴攢竹、絲竹空、太衝等,調和局部氣血。
術語辨析
需與「目眥」(眼角)區分,眼稜專指瞼緣結構,而目眥分為內外眥,與心、小腸經相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