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敦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敦阜
敦阜為中醫名詞,屬眼科八廓理論之一。八廓學說以八卦配屬自然現象與人體生理結構,用以闡述眼部分區與臟腑經絡的對應關係。敦阜之名,源自《易經》八卦中的「艮卦」,象徵山嶽穩固之象,引申為眼部特定區域的生理特性與病理聯繫。
學理淵源
八廓理論最早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二》,其以八卦(乾、坤、震、巽、坎、離、艮、兌)結合「天、地、水、火、雷、風、山、澤」八種自然元素,對應眼部八個方位。敦阜即「艮廓」,又稱「山廓」,主應人體臟腑中的「胃」與「脾」,因其性如土,厚實載物,故以「敦阜」喻其功能。
解剖定位與生理意義
敦阜位於眼白睛(鞏膜)的特定區域,具體方位依古籍記載多指「目內眥下方」或「眼胞下側」。中醫認為,此廓與脾胃之氣相通,主司運化水穀精微上輸於目,濡養眼絡。若脾胃健運,則敦阜區域色澤潤白;若脾胃失調,則可能出現眼胞浮腫、白睛泛黃或血絡顯露等徵象。
病理關聯
- 脾胃濕熱:敦阜對應脾胃,若飲食不節或濕邪內蘊,可致眼瞼紅腫、分泌物黏稠,甚則白睛混濁。
- 氣血不足:脾胃虛弱則敦阜失養,可見眼胞下垂、視物模糊,或伴面色萎黃、肢體乏力等全身症狀。
- 痰濁上擾:脾失健運,痰濕凝滯,可能反映為敦阜區域晦暗或有粟粒狀隆起,多見於痰濕體質者。
與其他廓的關係
八廓中,敦阜(艮)與「澤廓」(兌,主肺)互為表裡,因「山澤通氣」,二者共司氣機升降。臨床上,脾胃病變可能影響肺氣宣降,表現為眼乾澀或迎風流淚;反之,肺氣壅滯亦可能累及敦阜,出現眼胞緊繃或脹痛。
古籍補充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艮位敦阜,屬土,主脾胃,其廓厚實而藏蘊。」強調此廓與中焦氣化的密切關聯。後世醫家如傅仁宇亦在《審視瑤函》中延伸其論,指出敦阜異常可作為診察脾胃病的目部望診依據之一。
綜言之,敦阜作為八廓理論的重要組成,不僅是眼部解剖的象徵性分區,更是中醫「整體觀」的體現,透過目竅與臟腑的聯繫,為臨床辨證提供獨特視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