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簾
眼簾為中醫解剖名詞,又稱「黃仁」,出自清代醫家唐宗海所著《中西匯通醫經精義》上卷。此部位位於眼珠前部,虹膜之表層,屬中醫「五輪學說」中「風輪」範疇,與肝臟相應,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風輪屬肝,其色青」。

從經絡理論觀之,眼簾與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陽膽經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脈度》載:「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」,故眼簾之色澤、形態變化可反映肝膽功能盛衰。健康之眼簾應呈均勻淡褐色,邊緣清晰;若見顏色晦暗、腫脹或紋理紊亂,多與肝鬱氣滯、肝血不足或濕熱內蘊等證相關。

在病機方面,《目經大成》指出:「黃仁展縮失司,瞳神緊小」,說明眼簾調節瞳神大小之功能若受外邪(如風熱)或內傷(如肝火)干擾,可致視物昏矇、畏光流淚等症。此外,眼簾與「神水」(房液)生成相關,其開合異常可能影響眼內壓力,此論點與現代醫學虹膜調節房水循環之機理具相通之處。

歷代醫家對眼簾的論述側重其與全身氣血之聯動,清代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要訣》強調:「肝血上榮則目得所養」,故臨證常透過疏肝解鬱、滋陰養血等法調治眼簾疾患。此部位雖微小,然於中醫眼科學中實為窺測肝膽功能及氣血狀態之重要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