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櫺(眼弦)
在中醫學中,眼櫺亦稱眼弦,為人體眼部重要解剖部位之一。該名詞最早見載於金元時期醫家李杲所著《蘭室秘藏》卷上,屬中醫眼科專有術語,後世醫籍多沿用此稱。
解剖位置與形態
眼櫺位於上下眼瞼的邊緣,緊貼睫毛根部之処。其形態細長,質地較眼瞼其他部位堅韌,呈弦狀,故又名「眼弦」。中醫理論認為,眼櫺與肝、脾兩臟關係密切,因「肝開竅於目」,而「脾主肌肉」,眼瞼之肌肉豐盈與否,直接影響眼櫺的功能狀態。
生理功能
眼櫺在中醫理論中主要具有以下生理功能:
- 護衛目竅:眼櫺位居眼瞼邊緣,與睫毛共司屏障之職,防止外邪(如風、沙、塵埃等)直接侵襲眼球,符合中醫「衛外為固」的生理觀。
- 潤澤目睛:眼櫺附近分布有瞼板腺(中醫稱「淚泉」),其分泌的脂質與淚液混合,形成淚膜,使目睛保持潤澤,避免燥澀,此功能與「肝陰上濡」理論相呼應。
- 開闔協調:眼櫺為眼瞼開闔的支點之一,其氣血充盈與否,影響瞼胞的抬舉與閉合,若肝脾氣虛則可致眼瞼下垂或開闔無力。
與經絡的關係
眼櫺與多條經脈相連,主要包括:
- 足厥陰肝經:其支脈上連目系,肝血充盈則眼櫺得養。
- 足太陰脾經:脾主肌肉,脾氣健運則眼瞼肌肉緊緻,眼櫺功能正常。
- 手少陽三焦經:其支脈至目銳眥,與眼外側眼櫺相連,影響其氣血輸布。
病理表現
若眼櫺失於濡養或受外邪侵襲,可出現多種病證,如:
- 眼弦赤爛(瞼緣炎):多因脾胃濕熱或風熱外襲,症見眼櫺紅腫、潰爛、澀癢。
- 目澀緊急:肝陰不足時,眼櫺失潤,致眼瞼拘急、乾澀難開。
- 倒睫拳毛:因眼櫺氣血瘀滯或風熱壅滯,導致睫毛內倒,刺傷眼珠。
治療與調養
歷代醫家針對眼櫺病證,多從肝脾論治。如《銀海精微》主張以疏風清熱、健脾化濕為法,常用方劑如除濕湯(茯苓、白朮、黃芩等)或清脾散(薄荷、防風、梔子等)。外治法則包含洗眼法(如黃連水熏洗)或藥膏點塗(如雞子黃油膏)。
古籍考據
除《蘭室秘藏》外,明代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第七帙亦詳述眼弦病機,指出:「眼弦屬脾,脾受風熱則赤爛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要訣》更進一步區分內外眼弦,提出內弦(貼近眼球側)病變多與肝血相關,外弦(皮膚側)則多責之於脾濕。
綜觀之,眼櫺在中醫眼科學中既是解剖結構,亦為功能單位,其診治理論緊扣臟腑經絡學說,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