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羊欣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南北朝醫家羊欣,字敬元,泰山(今山東泰安)人。幼承家學,博通經史,尤擅書法,為王獻之入室弟子。其於醫學造詣頗深,尤精養生攝生之術,曾任劉宋新安太守、中散大夫等職。

據史籍記載,羊欣撰有《羊中散藥方》與《羊中散雜湯丸散酒方》,乃集錄其臨證經驗方劑之作。考其官職「中散大夫」屬閑散顧問之職,可推測其醫事活動多集中於士族階層之養生療疾。此二書雖佚,然由書名可窺見其學術特點:既收錄傳統湯液煎劑,亦兼及丸散膏丹等成藥製劑,更涵藥酒一類特殊劑型,反映南北朝時期劑型多樣化之趨勢。

按《隋書‧經籍志》所載,羊氏醫方當屬「經方」一脈,其內容可能融匯當時盛行之道家養生思想。觀六朝醫籍如《養生要集》等,可知此期醫家多重視將五行學說與臟腑理論相結合,羊欣既精長生術,其方恐亦注重調和陰陽、補益精氣,尤適用於虛損調理。

其藥酒方尤具時代特色。考漢魏以降,藥酒療法日趨專門,《黃帝內經》早有「邪氣至時,服藥酒以辟之」記載,至晉代《肘後方》載酒製方劑逾七十首。羊欣所製雜湯丸散酒方,當繼承此傳統,可能涉及祛風濕、溫經通絡之類效方,反映當時對酒劑行藥勢、助藥力作用之深刻認識。

羊欣醫術與書法並著,此乃六朝士人「醫藝同源」之典型。其書法得王獻之親授,而書道與醫道皆講究「氣韻生動」,在筆意流轉與方劑配伍間,俱見調和陰陽之理,此或為其醫學思想之獨特底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