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弘齋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弘齋(生卒年不詳),字敏德,清代江蘇高郵人,為中醫外科領域之重要醫家。其臨床執業五十餘載,尤擅瘍科(外科),對癰疽瘡瘍等外證及部分內科雜病之辨證論治具獨到見解,並以膏藥外治法聞名於世。

學術特色與臨床成就

  1. 外治法的創新應用
    楊氏深諳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中醫理念,將傳統膏藥發展為系統性療法。其膏方配伍遵循「君臣佐使」原則,常選用乳香、沒藥、血竭等活血化瘀藥,配以白芷、樟腦等透皮引經之品,結合地域特性,針對濕熱蘊結型瘡瘍設計清熱化濕膏劑,體現「異病同治」思想。
  2. 辨證與瘍科理論
    於《瘍科一得》中提出「瘍科須明臟腑經絡」之說,強調外科疾病需結合經絡辨證。如治療項背癰瘡注重足太陽膀胱經用藥,頭面疔毒則從陽明經論治。書中并載其對「托裏透膿法」的改良,主張虛證瘡瘍當兼顧補氣托毒,體現「扶正祛邪」的治療觀。
  3. 內外合治的臨床思維
    雖以外科著稱,楊氏實倡「內外相貫」之整體觀。對於瘡毒內陷證,除外用拔毒膏外,更配套內服溫補托毒湯藥,參照《外科正宗》治法而加以變通,展現其對薛己《外科發揮》學術思想的傳承與發展。

著作與影響
《瘍科一得》一書雖屬醫話體裁,然內容涵蓋:

  • 瘡瘍陰陽辨證要訣
  • 地域性濕熱瘡瘍治療經驗
  • 膏藥熬製火候與添丹時機之工藝細節
  • 特殊病例之脈象與藥效關聯分析
    其醫案記載常結合運氣學說,如丙午年(火運太過)多見火毒熾盛症,用藥則側重黃連、梔子等瀉火之品,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理論特色。

楊弘齋之學術貢獻,不僅豐富清代外科治療手段,其將膏藥療法系統化之實踐,更為後世中醫外治法的發展提供重要參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