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兌澤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兌澤廓
兌澤廓為中醫眼科八廓理論中的名詞之一,屬眼的解剖與功能分區概念。八廓學說以八卦為基礎,將眼部分為八個區域,分別對應臟腑經絡,用以診察眼部疾病與全身氣血盛衰。兌澤廓之名源自《周易》八卦中的「兌卦」,兌為澤,象徵潤澤、流通之性,故其生理病理多與津液代謝及相關經絡功能相聯。
理論依據
兌澤廓首見於明代王肯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為八廓分區的正式記載之一。八廓理論將眼白睛(鞏膜)按方位劃分,兌澤廓位於眼部的特定區域(具體方位因學派而異,或說眼外眥下方),並與三焦腑相配屬。三焦主司水道通調,故兌澤廓功能異常時,常反映水液運化障礙,如眼瞼浮腫、淚液分泌失調等。
臟腑經絡聯繫
兌澤廓與三焦腑相應,經絡上關聯手少陽三焦經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三焦經「繫於目銳眥」,其氣血盛衰直接影響兌澤廓的狀態。若三焦氣化不利,水濕停聚,可表現為眼部濕濁壅滯,如視物昏朦、眼眵黏稠;反之,陰津虧虛時,則可能見眼乾澀、白睛隱隱淡紅。
臨床意義
歷代醫家認為,兌澤廓的色澤、血絡形態可作為辨證依據。例如:
- 色澤青暗:多屬三焦氣滯,兼見胸悶、小便不利。
- 絡脈赤腫:提示三焦鬱熱,或外感風熱上攻於目。
- 乾枯晦滯:常見於久病陰傷,津液不能上濡目竅。
此外,兌澤廓與其他七廓相互影響,如與「坎水廓」(配屬腎)共主水液代謝,二者同病時需考慮腎與三焦的協調功能。
學術發展
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闡釋八廓,提出兌澤廓「主通調津液」,強化了其與三焦「決瀆之官」的生理對應。近代中醫眼科則結合解剖,將兌澤廓的定位與現代眼病如結膜炎、乾眼症等聯繫,深化其臨床應用價值。
兌澤廓理論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通過局部察病以推斷全身,為眼科辨證的重要輔助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