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天惠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天惠生平與醫學貢獻

生平背景

楊天惠,字佑父,宋代醫家,郫縣(今四川郫縣)人。元豐年間(1078-1085年)進士及第,曾任彰明令(今四川江油一帶)。其生平雖未廣泛見載於正史,然因撰寫《彰明附子傳》而留名於中醫藥學史。

《彰明附子傳》之醫學價值

楊天惠所著《彰明附子傳》,又稱《附子傳》,是中國古代罕見的專論單味中藥之典籍,集中論述附子的藥性、產地、栽培、採收及臨床應用。

附子的中醫理論

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(Aconitum carmichaelii)的子根加工品,性大熱,味辛甘,有毒,歸心、腎、脾經。其功效主要體現於:

  1. 回陽救逆:用於亡陽證,如四肢厥冷、脈微欲絕,常配伍乾薑、甘草(四逆湯)。
  2. 補火助陽:治療腎陽不足、命門火衰之腰膝冷痛、陽痿宮冷(如右歸丸)。
  3. 散寒止痛:針對寒濕痹痛、心腹冷痛(如附子湯)。

書中詳載彰明地區(今江油)附子的栽培技術,包括土壤選擇、種植時令及加工方法(如鹽漬、蒸煮等減毒工藝),反映宋代對道地藥材的認知。

學術影響

《彰明附子傳》不僅是藥學專著,更體現中醫「因地制宜」的用藥思想。江油附子至今仍被視為道地藥材,與楊天惠的記錄密不可分。該書現存刻本,為研究宋代藥學與農業技術的重要文獻。

楊天惠以文人仕官之身深入藥理研究,其作融合實證觀察與傳統理論,展現中醫藥「形性鑑別」(形態與藥性結合)的特色,對後世附子臨床應用具啟發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