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熙齡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熙齡(1862—1931),字鑄園,一作著園,清末民初著名中醫大家。原籍山東樂陵,後遷居北京大興。其學術思想承襲《內經》《傷寒》經旨,兼融金元四大家之長,臨證以「辨證精準、用藥靈活」著稱,尤擅外科瘡瘍與風痹諸症,所創鼠瘡膏、驅風藥酒等驗方曾風行京津。

學術特色與臨床成就

  1. 藥物學研究
    所著《著園藥物學》首創「三綱辨藥法」:

    • 炮製失宜:強調如附子非古法九浸九曝則毒性難去,朱砂水飛不徹底反增汞害。
    • 流傳失真:考證《本草綱目》中「夜明砂可治目盲」實為古人觀察蝙蝠晝伏夜出之附會。
    • 雜說謬誤:駁斥「人形何首烏通靈」之說,主張以藥性氣味為本。
  2. 外治法創新
    其「鼠瘡膏」以《外科正宗》海藻玉壺湯加減而成,主含海藻、昆布配以血竭、麝香,專治瘰癧(淋巴結結核);「驅風藥酒」則取烏頭煎液兌入黃酒,佐以當歸、秦艽,治頑痹每獲捷效。

  3. 醫論觀點
    於《著園醫話》提出「六氣皆可化毒」理論,認為連翹、金銀花等清熱藥須配合風藥(如防風、羌活)以助透邪,此說影響後世溫病學派用藥配伍。惟其「取締西醫」之主張,反映當時中西醫碰撞之時代局限。

著作與流派影響

門人輯其診籍為《鑄園醫案》,內載「三黃錠塞鼻止衄法」、「醋調吳茱萸貼湧泉降血壓」等獨特療法。雖部分見解今觀偏頗,然其對藥物真偽考據與外科製劑之貢獻,仍為近代中醫藥發展重要一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