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璇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璇(字玉衡,號栗山),清代著名醫家,原籍河南夏邑縣。自幼天資聰穎,博覽群書且記憶力超群,早年習儒,後轉而專攻醫學。其學術淵源兼攝經方與時方,尤精於《傷寒論》與溫病理論,臨證重視寒溫辨證,對後世溫病學派的發展具有承先啟後之影響。

學術貢獻與著作

  1. 《傷寒瘟疫條辨眉批》
    此書以《傷寒論》為基礎,結合瘟疫治療經驗,系統辨析傷寒與溫病之異同。楊璇強調「傷寒自氣分入血分,溫病自血分出氣分」,闡明二者病機傳變之別,並針對吳又可《溫疫論》所提「戾氣學說」深化辨析,補充伏邪溫病之治法。書中更詳列舌診、脈象差異,如傷寒多見白苔,溫病初起即現黃苔或絳舌,為臨床鑑別要點。
  2. 《溫病條辨醫方撮要》
    該書擷取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精華,並融入個人臨證心得,着重於衛氣營血辨證之應用。楊璇提出「溫邪上受,首犯肺絡」之說,補充風溫、暑溫等證型用藥範例,如銀翹散加減化裁之要訣,並強調「透熱轉氣」於營分證的關鍵作用。

臨床思想特色

楊璇主張「寒溫並治,標本兼顧」,認為傷寒與溫病雖異源,然皆需顧護津液。其處方善用清熱解毒與養陰生津並行,如白虎湯合增液湯之變通。另注重「五運六氣」與發病關係,提出「歲火太過,溫癘盛行」之論,影響後世對時行病的預防觀點。

其著述現存多種清代刻本,包括嘉慶年間刊行之木刻版,部分內容亦收錄於《中國醫學大成》叢書,為研究清代溫病理論演進之重要文獻。楊璇之學術體系,不僅反映寒溫學派交融之時代特色,更深化了溫病辨證的臨床實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