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注
腰注,亦稱腰俞,為經外穴名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。此穴位於人體腰骶部,屬督脈之要穴,具調理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,臨床多用於治療腰脊痛、下肢痿痹等症。
定位與解剖
腰注穴位於骶部,當後正中線上,適對骶管裂孔處。其解剖位置深層為骶神經後支及骶中動脈分支,周邊肌肉包括骶棘肌及腰背筋膜,與督脈、膀胱經密切相關。
功能與主治
- 通調督脈:督脈主一身之陽氣,腰注穴能調節陽氣運行,改善腰脊強痛、尻尾骨痛等經氣不暢之症。
- 活血舒筋:通過刺激此穴,可促進局部氣血流通,緩解因寒濕凝滯或勞損所致之腰腿疼痛、下肢麻木。
- 利下焦:輔助治療與下焦相關之疾,如月經不調、遺尿等,緣其與任脈相交,間接影響衝任二脈。
操作技法
臨床多以針刺或艾灸為主。針刺時直刺0.5~1寸,得氣後施以提插捻轉;艾灸常用溫和灸或隔姜灸,以局部溫熱為度。
配伍應用
- 配腎俞、委中,治腰膝冷痛;
- 配環跳、陽陵泉,療下肢痿痹;
- 配關元、三陰交,調下焦虛寒。
腰注穴之名,既體現其位置特徵,亦反映其注輸氣血之功,為針灸治療腰骶疾患之常用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