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兌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兌廓
兌廓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疽」之一類,然其具體所指因歷代醫籍論述不同而有所歧義,大抵可分為三類,茲詳述如下:
一、《靈樞》與《劉涓子鬼遺方》之兌疽(銳疽)
《靈樞·癰疽》載:「發於尻,名曰銳疽,其狀赤堅大。」「尻」即尾骶骨處,「銳」與「兌」古字相通,故後世亦稱「兌疽」。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四明確記載:「發於尻,名曰兌疽。」此證屬有頭疽範疇,其特徵為局部紅腫堅硬,膿成後易潰破,然因尾骶部肌肉薄而近肛門,易染穢毒,故癒合較緩。其病因多由足太陽膀胱經濕熱下注,或督脈氣血壅滯所致,治療可參照「有頭疽」之法,以清熱解毒、托裡排膿為主。
二、《諸病源候論》之兌疽
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二提出另一種兌疽:「發於股陽,名曰兌疽,其狀不甚變,而膿附骨。」此證部位在股外側(陽面),屬「附骨疽」之類,特點為初起皮色不變,腫痛隱隱,膿深附骨,病程纏綿。其病機多因寒濕深襲,或跌撲損傷後瘀血化熱,腐骨成膿。此類兌疽與前者迥異,治法當參「附骨疽」,以溫通散寒、活血透膿為要,若日久成漏,則需補益氣血兼祛腐生肌。
三、《外科大成》之兌疽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另載兌疽生於手腕部:「兌疽,生於兌骨內側。」「兌骨」即尺骨莖突,此處之疽多因手太陽小腸經或手少陰心經氣血凝滯,或外傷染毒所致,其證可見局部腫硬疼痛,甚則潰膿難斂。治療需辨經絡所屬,結合清熱解毒、疏通經絡之法。
名詞考辨與臨床意義
兌廓一詞,歷代所指不同,或因其「兌」字本義為「銳利」,故醫家用以描述病灶部位之骨突處(如尾尻、股陽、腕骨),或取其病勢深銳附骨之性。臨床需據發病部位、症狀特點細辨,不可概而論之。此類差異亦反映中醫病名之演變,與地域、流派之診療經驗相關,後世整理時當加以釐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