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頜關節脫位復位手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頜關節脫位復位手法
下頜關節脫位復位手法,又稱「下頜關節脫臼整復法」,古籍中亦稱「失欠頰車蹉開口不合方」,屬於中醫骨傷科傳統手法之一,主要運用於顳頜關節脫臼之整復治療。此手法傳承悠久,通過特定施力方式使脫位之下頜骨回復至正常解剖位置,緩解患者張口受限、疼痛等症狀。
中醫理論基礎
在中醫理論中,下頜關節脫位多因外力牽拉、張口過度、氣血不足或肝腎虧虛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頜痛」、「頰車蹉」等相關描述,認為此症與經絡循行及筋骨失養相關。下頜關節屬「頰車」之位,與足陽明胃經、手少陽三焦經相聯繫,關節脫位時,氣血壅滯,經絡受阻,故需以手法整復以疏通氣血、理筋正骨。
主要復位手法
1. 口內法(傳統復位法)
- 準備姿勢:患者端坐,頭部固定,下頜略低於術者肘關節高度。
- 施術步驟:
- 術者以雙拇指纏繞紗布(防咬傷),置入患者口內,按壓於下頜磨牙咬合面。
- 其餘四指托住下頜體部,拇指穩力下壓,同時餘指協同向前上方提托。
- 聞及「喀嗒」聲響,即示關節復位成功,患者可自然閉口。
2. 口外法(改良手法)
- 適用於張口嚴重受限或懼怕口內操作者。
- 術者以拇指按壓患者下頜髁突前緣(耳屏前凹陷處),餘指固定下頜角,向外下方牽引後,再向後上方推送,促使髁突回納至關節窩。
3. 單人復位法
- 術者一手固定患者頭部,另一手拇指按於脫位側頰車穴(下頜角前上方),餘指扣住下頜體,配合旋轉及提托之力完成復位。
附錄:古籍記載
《傷科補要》提及:「失欠頰車蹉,乃頜筋弛縱,當以手法推捺復位。」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亦載有相關整復技巧,強調「柔緩施力,順勢而為」。
此手法需熟練操作,施術時宜注意患者關節結構特徵,以柔和巧勁助其復位,避免暴力施壓。歷代醫家累積之經驗,使此技術成為中醫骨傷科處理下頜關節脫位之有效療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