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崑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崑崙穴詳解

下崑崙為中醫學中重要的穴位名稱,其內涵可分為經穴別名與經外奇穴兩個層面,各自具有不同的定位與主治功能。

一、經穴別名

下崑崙首見於《針灸大全》,為足太陽膀胱經「崑崙穴」之別稱。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尖與跟腱後緣之間的凹陷處,屬於膀胱經之「經穴」。《靈樞·本輸》記載:「膀胱……行於崑崙,崑崙在外踝之後,跟骨之上。」此穴五行屬火,主要功能為疏風通絡、舒筋利節,傳統主治頭痛、項強、目眩、鼻衄、腰痛、足跟痛等症。

二、經外奇穴

《太平聖惠方》記載另一「下崑崙」穴,又稱「內崑崙」,屬經外奇穴系統。其定位與膀胱經崑崙穴不同:

  • 解剖位置:足外踝下方一寸(約同身寸),跟腱前緣凹陷處
  • 取穴方法:正坐垂足,於外踝最凸起處垂直向下量取一寸,觸摸跟腱前緣之凹陷處
  • 主治範疇

    1. 中風偏癱(「偏風半身不遂」)
    2. 寒濕痹痛(「冷痹腰痛」)
    3. 下肢氣血不通(「腳重痛」)
    4. 足踝關節活動不利
  • 針刺手法:直刺深度約0.1-0.3寸(約3-9毫米),得氣後可行捻轉補瀉手法

  • 灸法應用

    • 艾炷灸:3-5壯
    • 艾條溫和灸:5-10分鐘

三、理論辨析

從經絡理論觀之,此經外奇穴下崑崙雖不在十二正經上,但其位置鄰近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分野。根據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原則,刺激此穴可激發陽經氣血,尤擅調理下肢風濕痹證。《針灸大成》雖未直接收錄此穴,但其所載「外踝痛取崑崙,配絕骨」的治療思路,與下崑崙穴的主治方向有相通之處。

在臨床配伍上,治下肢痿痹常配環跳、陽陵泉;療腰痛可配腎俞、委中。其穴性偏溫,對於寒濕阻絡型病症尤為適宜,通過艾灸該穴可加強溫陽散寒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