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稜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稜骨
下稜骨為中醫傷科與解剖學中之特定名詞,屬肩胛骨結構之一部,特指其脊柱緣(又稱內側緣)之下段。據清代《傷科匯纂》所載:「肩胛骨……其下稜骨在背肉內」,明確指出此骨位於背部肌肉深層,與胸廓後側相鄰,形狀扁平而略呈三角形,為上肢與軀幹連結之重要樞紐。
中醫學理與功能
- 經絡循行關聯
下稜骨所在區域為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所過之處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,小腸經「出肩解,繞肩胛」,其氣血輸布與肩胛運動密切相關;膀胱經循背脊下行,主一身之表陽,故下稜骨若受外傷或氣滯血瘀,可能影響此二經之運行,導致肩背酸脹或活動受限。 - 筋骨結構特性
中醫視肩胛為「筋之府」,下稜骨與周圍肌肉(如斜方肌、菱形肌)及韌帶構成肩關節之動靜力平衡。其位置隱於背肌內側,故《傷科匯纂》強調需透過觸診辨位,凡跌撲挫閃導致「骨錯縫」或「筋出槽」,可能引發局部腫痛或手臂舉掣不利。 - 診療應用
傳統傷科處理下稜骨損傷時,重視「摸法」與「端法」:先以手探其骨縫是否平整,再施以推拿理筋或正骨手法復位。若因風寒濕邪侵襲,致經絡痹阻,亦可能艾灸肩外俞、天宗等鄰近腧穴以溫通氣血。
現代補充
現代解剖學中,下稜骨對應肩胛骨內側緣之下部,鄰近大圓肌、前鋸肌附著點,其穩定度攸關肩胛胸壁關節之協調。中醫臨床常將此部位之功能障礙歸於「肩痹」或「傷筋」範疇,治療上結合針灸與拔罐,以舒筋活絡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