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鍁板子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鍁板子骨
鍁板子骨,又稱五指骨,為中醫骨傷科及解剖學中常見之名詞,屬掌骨之一部。《醫宗金鑑》等古籍記載,掌骨共五節,連接腕骨與指骨,統稱為手掌骨,而鍁板子骨即為其中一部分,主司手掌之支撐與靈活運動。
中醫理論與鍁板子骨之關聯
- 經絡循行:
手部為手三陰經、手三陽經交會之處,鍁板子骨所在之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陽三焦經等經絡,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若此骨受損,可能影響經絡暢通,進而導致局部氣滯血瘀。 - 筋與骨之關係:
中醫有「筋主束骨」之說,鍁板子骨周圍附著多條肌腱與韌帶,屬「筋」之範疇。若因跌撲損傷或勞損過度,導致筋傷骨錯,可出現腫痛、活動受限等症,需以手法整復或藥物調理。 -
辨證論治之應用:
鍁板子骨損傷常見於「跌打損傷」或「骨錯縫」等病證,中醫治療上可分為:- 氣血瘀滯型:以活血化瘀為主,如當歸、紅花等藥材。
- 肝腎不足型:若因久病體虛而骨弱,則需補益肝腎,如熟地黃、杜仲等。
古籍記載與現代對應
古醫籍中,鍁板子骨多歸於「掌骨」範疇,如《傷科匯纂》提及:「掌骨者,五指之本也。」現代中醫骨傷科則進一步細分其解剖位置,認為鍁板子骨相當於掌骨遠端,與指骨形成掌指關節,主司屈伸及抓握功能。
鍁板子骨之診治,需結合觸診及辨證,若有脫位或骨折,傳統中醫常用牽引擠按等手法復位,並輔以夾板固定,配合內服外敷藥物,以達續筋接骨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