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相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相克理論探微
五行相克,亦稱"五行制約",乃中醫基礎理論中闡述萬物制化關係之重要法則。其說肇端於《尚書·洪範》,經《內經》系統闡發,形成完整之理論體系。
一、五行相克之基本規律 木→土→水→火→金→木,此循環往復之制約關係,謂之"相克"。具體而言: •木克土:如樹根穿透土壤 •土克水:如堤壩阻截洪水 •水克火:似冷水澆滅烈焰 •火克金:類爐火熔煉金屬 •金克木:若刀斧砍伐喬木
二、藏象系統中之相克關係 五臟配屬五行,其制約機制體現為: 肝(木)制脾(土)運化 脾(土)制腎(水)泛濫 腎(水)制心(火)亢盛 心(火)制肺(金)肅降 肺(金)制肝(木)升發
三、生理制約與病理乘侮 常態相克乃維繫機體平衡之關鍵:
- 生理制約:肝氣疏泄可防脾土壅滯,心火溫煦能防肺金過肅
- 異常變化: •相乘:克伐太過(如肝氣橫逆犯胃) •反侮:逆向克制(如肺金虛弱反受肝木侮)
四、臨床辨證之應用 歷代醫家運用此理頗具心得:
- 培土製水法治水腫
- 壯水制火法治虛熱
- 佐金平木法治木火刑金
- 瀉南補北法治心腎不交
此理論與"相生"共同構成五行學說之核心,非簡單之循環關係,實乃動態平衡之調控系統。明代張景岳《類經》云:"造化之機,不可無生,亦不可無制。無生則發育無由,無制則亢而為害。"道破相克理論之真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