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兌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兌疽
一、釋名與別稱
「兌疽」為中醫學名詞,其涵義因文獻記載不同而有所區別,主要可分為兩類:
-
經穴別名:
- 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,「兌疽」為「顴髎穴」之別稱。顴髎屬手太陽小腸經,位於面部顴骨下緣凹陷處,主治口眼歪斜、齒痛、面腫等症。
- 另《難經·六十六難》提及:「少陰之原,出於兌骨。」清代醫家丁錦註解認為,「兌骨」即「神門穴」。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原穴,位於腕橫紋尺側端,主治心悸、失眠、癲癇等心神疾患。
-
外科病症:
- 部分古籍中,「兌疽」亦指發於手足末端之癰疽,多因氣血瘀滯或熱毒蘊結所致,症見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潰膿。此類病症與經穴無直接關聯,屬外科範疇。
二、經穴相關理論
-
顴髎穴:
- 歸經與定位:屬手太陽小腸經,位於面部,當目外眥直下,顴骨下緣凹陷處。
- 功能主治:疏風通絡,主治面癱、三叉神經痛、齒痛等。針刺時須避開血管,斜刺或平刺0.3~0.5寸。
- 配伍應用:常配合谷、下關治牙痛;配地倉、頰車治口眼歪斜。
-
神門穴:
- 歸經與特性:為手少陰心經之原穴、輸穴,《難經》強調其為「少陰之原」,具調理心氣、安神定志之效。
- 臨床應用:主治心悸、怔忡、失眠、健忘等心神不寧之症,亦用於癲癇、胸脅痛。針刺直刺0.3~0.5寸,可灸。
三、文獻考據與學術探討
- 《針灸甲乙經》與《難經》對「兌疽」記載之分歧,反映中醫術語的多元性。丁錦註解「兌骨」為神門,可能基於「兌」通「銳」,而神門位於腕部尺側銳骨(豌豆骨)旁,故得名。
- 後世醫家對「兌疽」是否兼指病症仍有爭議,然主流觀點仍以經穴別稱為主,外科用法較為罕見。
四、總結
「兌疽」一詞在中醫典籍中兼具經穴別稱與外科病症雙重意涵,需結合上下文辨別。其作為顴髎或神門之別名,體現了穴位命名的象形與功能特點,亦彰顯中醫理論「同詞異義」的靈活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