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砭鐮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砭鐙法

砭鐙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亦稱「砭法」或「飛針」,最早記載於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。此法源遠流長,可追溯至先秦時期,《靈樞·玉版》即言:「已成膿血者,其惟砭石鈹鋒之可取也。」其核心在於以砭石或金屬鋒刃刺破患處,引邪外泄,達消腫排膿、通絡止痛之效。

操作與應用

  1. 排膿載毒
    砭鐙法主要用於瘡瘍已成膿之症,如癰疽、疔瘡等。醫者以砭石尖鋒或刀鋒輕刺患處,使膿血及熱毒外洩,緩解局部腫脹疼痛。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,此法能「開其門戶,泄其毒氣」,避免邪毒內陷。
  2. 瀉血逐瘀
    若遇丹毒(流火)或紅絲疔(急性淋巴管炎),則以砭石或三棱針淺刺皮膚,放出惡血。針對紅絲疔,醫者會沿紅線走向,先挑斷近心端,再間隔一寸分段挑刺,並輕擠針孔令微出血,以截斷毒邪蔓延之勢,符合「截療法」之原理。

理論依據

砭鐙法遵循中醫「通則不痛」及「給邪出路」之治則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菀陳則除之」,意指瘀滯之邪需外排。此法通過刺激經絡皮部,疏通氣血,調和營衛,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或血瘀阻絡之實證。

工具演變

早期以砭石為主,後世漸以金屬針具替代,如三棱針、鈹針等,但仍承襲砭石「鋒銳輕淺」之特點,注重「刺無過深」,以免傷及正氣。

砭鐙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整體觀,兼具療效迅捷與操作簡便之特色,為外科實證治療重要手段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