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余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便餘瀝
證名,指小便解後仍有點滴不盡之症。此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病諸候》,歸屬於腎與膀胱氣化失司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小便餘瀝多因腎氣虛弱或膀胱虛冷,導致氣化無力、水道不利。如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所述:「虛勞小便餘瀝者,腎氣虛弱,而膀胱不利故也。膀胱不利,則氣不能化;氣不化,則水道不宣,故小便後有餘瀝。」
此外,以下因素亦可致病:
- 腎陽不足:命門火衰,膀胱失於溫煦,氣化功能減退。
- 中氣下陷:脾虛氣陷,清陽不升,影響膀胱固攝之力。
- 濕熱殘留:濕濁或濕熱鬱結下焦,阻滯氣機,雖非常見原因,但需辨證區分。
辨證論治
此證以虛寒為本,臨床需結合全身症狀辨別:
- 腎陽虛證:伴腰膝痠冷、夜尿頻多、舌淡苔白、脈沉弱,宜溫腎固澀,方選《聖濟總錄》肉蓯蓉散(肉蓯蓉、鹿茸、附子等)或菟絲子丸加減。
- 中氣下陷證:兼見倦怠乏力、小腹墜脹,可用補中益氣湯升提固攝。
- 濕熱餘滯證(較少見):小便雖盡但滯澀不暢、苔黃膩,宜清利濕熱,如八正散加減,然此非主因,須慎辨。
古籍參考
除前文所述,《景岳全書》亦提及:「命門火衰,小水不能宣通,乃至遺瀝不絕。」強調補腎陽以助氣化。歷代醫家多從溫補下元立法,並佐以通陽化氣之品,如肉桂、烏藥等。
此證屬本虛標實,治療首重調補腎氣,復其開闔之能,則餘瀝自除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