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蠍螫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蠍螫傷
病名。指因蠍尾毒針刺傷所致之疾患,首見於晉代《肘後方》。蠍毒屬風火邪毒,其性峻烈,螫傷後毒隨經絡內窜,輕重之辨當察局部形症與全身變證。

證候特點
輕證者,毒聚皮肉,患處驟現紅腫灼痛,或見瘀斑,痛如錐刺,且多向四周擴散,甚則肢節拘急。重證者,毒邪入絡攻心,可見惡寒壯熱、頭暈目眩、煩躁譫語、嘔惡涎沫,或伴筋脈掣痛、肢體麻木。若毒陷厥陰,可致抽搐昏聵,尤以幼童為甚。

外治大法

  1. 解毒散瘀法

    • 取生半夏、白礬等分研細,米醋調敷,取其辛開散結、酸澀斂毒之效。
    • 鮮蝸牛搗泥外塗,藉其咸寒清熱、滲濕解毒之功,尤宜於紅腫焮熱者。
  2. 拔毒止痛法

    • 端午時製蠍螫方(《壽世保元》載):以朱砂鎮驚安神,雄黃辟穢解毒,膽礬蝕瘡去腐,佐麝香通絡透毒,更取蝦蟆蟾酥辛溫走竄之力,共研爲膏,點塗患處,可使毒從外泄。

內治要訣
重證當宗「火鬱發之」之則,選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。若見肝風內動,酌加鉤藤、全蠍息風通絡;熱毒熾盛者,投紫雪丹開竅瀉火。另可配合針刺八邪、曲池等穴泄毒外出。

醫籍精要
《外科正宗》謂:「蠍毒暴烈,當急瀉其毒,遲則內攻難救。」臨證尤須辨別毒邪淺深,風火偏盛,未可概投寒涼。古方多用蟾酥、雄黃等辛烈之品外拔毒根,蓋取「以毒攻毒」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