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洩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洩風

病名

  1. 風邪侵襲腠理致汗液外洩之病症
    見於《素問·風論》:「外在腠理,則為洩風。」此因風邪客於肌表腠理,導致衛氣失固,腠理開張,津液外泄而汗出不止。《類經·風證》釋曰:「洩風者,表不固也。」《增補內經拾遺方論·洩風》進一步闡述:「腠理為滲洩之門,風若中之,外不得入,內不得出,風搏汗洩,故名洩風。」

    臨床表現

    • 汗出不止,皮膚濕冷如浸水狀。
    • 口乾津少,因汗多耗傷陰液所致。
    • 身倦乏力,不耐勞作,乃氣隨汗泄、氣虛之象。
    • 身痛惡寒,因風邪夾寒滯留肌表所致。

    治法:以益氣固表、斂汗祛風為主,常用方如玉屏風散(黃耆、白朮、防風),或配合牡蠣散等收澀之品。若兼陰傷,可佐以生脈散益氣生津。

  2. 疹病伴隨搔癢之證候
    見於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:「風氣相搏,風強則為隱疹,身體為癢,癢為洩風,久為痂癩。」此因風邪與內在濕熱相搏,鬱於皮膚,發為隱疹(蕁麻疹類疾患),搔癢明顯,稱「洩風」。若久病不愈,風毒深陷,可化燥生瘀,形成痂癩(慢性皮膚潰瘍或苔蘚化病變)。

    機理:風性善行數變,其邪外透肌膚,故見疹發癢;「洩」字在此喻風邪從皮膚外泄之勢,然其性躁動,反致氣血失和。

    治法:以疏風清熱、祛濕解毒為主,方選消風散(當歸、生地、防風、蟬蜕等),或依濕熱輕重加減化裁。若久病入絡,需佐活血化瘀之品,如桃紅四物湯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漏風:以飲酒後汗出受風為主因,症見頭面多汗、惡風。
  • 首風:因洗頭沐浴後風邪襲於頭部,症見頭痛、惡風、汗出。
    三者皆屬風邪侵犯肌表之病,然洩風特重「腠理不固」與「疹癢外發」之病機。

中醫理論延伸
洩風之「洩」,既指津液外泄(汗出),亦喻風邪外透(發疹),反映了中醫「開闔失司」與「邪有出路」的雙重病理觀。治療上需辨明虛實:表虛者固衛為主,風毒外發者疏透為先,此即「同病異治」之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