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洩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:洩劑

洩劑,又稱瀉劑,屬中醫方劑學「十劑」之一,為以苦洩藥物為主組成,具有通閉、下行、瀉實功效的方劑類型。其核心作用在於祛除閉阻之邪,適用於實證、積滯、水飲內停等病證,遵循「實則洩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
理論溯源

洩劑的理論基礎源自古代醫家對藥物功效的分類與臨床應用總結。北齊徐之才於《藥對》中提出「十劑」分類,並明確指出:「洩可去閉」,意指洩劑能疏通閉塞之證,如葶藶子、大黃之類藥物即屬此類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從正進一步闡釋,認為「諸痛皆實,痛隨利減」,強調芒硝、大黃、牽牛子、甘遂、巴豆等具瀉下作用的藥物,可應用於實證疼痛或積滯病證,並將催生、下乳、逐水、破血、行氣等「下行」治法均歸於洩劑範疇。

藥物組成與功效

洩劑的藥物選擇以苦寒瀉下、峻下逐水或潤下通便為主,依其作用強弱與適應證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寒下藥:如大黃、芒硝,主治實熱積滯,症見便秘、腹痛拒按、發熱煩渴等,代表方劑如《傷寒論》之大承氣湯
  2. 溫下藥:如巴豆、乾薑,適用於寒積冷滯,症見便秘伴手足不溫,代表方劑如三物備急丸
  3. 逐水藥:如甘遂、芫花、大戟,用於水飲內停之胸水、腹水,代表方劑如十棗湯
  4. 潤下藥:如麻子仁、杏仁,針對津虧腸燥之便秘,代表方劑如麻子仁丸

此外,洩劑亦包含具有下行作用的特殊方藥,如:

  • 催生下胎:如脫花煎,用於產程不順。
  • 活血通經:如下瘀血湯,用於瘀血內阻之經閉。
  • 行氣導滯:如木香檳榔丸,用於氣滯腹脹。

臨床應用與辨證

洩劑的運用需嚴格區分虛實,適用於體質壯實、邪盛正未虛者。常見適應證包括:

  • 腑實證:陽明腑實,症見潮熱譫語、腹滿便閉,治宜寒下。
  • 水飲證:懸飲(胸腔積液)、臌脹(腹水),需配伍逐水藥。
  • 血瘀證:瘀熱互結之少腹硬滿,當瀉熱逐瘀。
  • 蟲積證:如蛔蟲內擾,可用瀉下驅蟲法。

配伍與禁忌

洩劑常配伍行氣藥(如厚朴、枳實)以增強通降之效,或佐以補益藥物(如人參、當歸)以防攻伐傷正,如黃龍湯即結合瀉下與補氣養血之法。然其性多峻烈,孕婦、年邁體弱者應慎用,且須中病即止,不可過服。

歷代醫家對洩劑的拓展應用,豐富了中醫「下法」的內涵,體現了「六腑以通為用」的治療思想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急腹症、代謝性疾病及疑難雜症的治療中。